齊思和(1907~1980)

[拼音]:Yan Xishan

山西軍閥。字伯川。1883年10月8日(清光緒九年九月初八)出生于山西省五臺縣河邊村(今屬定襄縣)一個地主兼商業高利貸者家庭。1902年入山西武備學堂,1904年留學日本,先入振武學校,後入陸軍士官學校,1905年10月加入同盟會。1909年歸國,任山西陸軍小學堂教習,後升監督。1910年升任山西新軍標統。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率部起義佔領巡撫衙門,任山西都督。此後,依附袁世凱、段祺瑞等,長期盤踞山西。1916年7月後,任山西督軍兼省長。1917年派兵赴湖南與護法軍作戰,遭慘敗。北洋軍閥混戰時期,投機鑽營,擴充實力。1927年“四·一二”政變後,追隨蔣介石反對共產黨,通電聲稱擁護三民主義,自任北方革命軍總司令,乘機收編軍隊,擴大實力,所轄軍達十多萬人。旋任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委員、國民政府委員和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在山西實行“清黨”反共。1928年2月,任國民革命軍第三集團軍總司令,參加對奉軍作戰。3月,任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太原分會主席、北平分會代主席和平津衛戍總司令等職。1929年後兼任國民政府政務院內政部長、陸海空軍副總司令等職。因其勢力擴張,同蔣介石的矛盾日益尖銳。1930年8月,閻錫山聯合馮玉祥反蔣,在北平組織政府,任主席。隨後爆發了蔣閻馮大戰,失敗後逃往大連。“九·一八”事變後,1932年回山西,任太原綏靖公署主任,再次控制山西、綏遠兩省。

抗日戰爭爆發後,閻錫山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1937年9月,日軍侵入山西境內時,曾在代縣指揮所部積極對日作戰,組織忻口會戰,重創日軍。其後態度逐漸變化,接受蔣介石密令,製造反共摩擦,1939年12月製造“晉西事變”, 進攻抗日決死隊和八路軍, 破壞抗日民主政權。曾暗中與日軍勾結,在降日和抗日之間投機。抗日戰爭勝利後,參加蔣介石發動的內戰。1945年9月派主力部隊侵佔解放區,在上黨戰役中遭到人民解放軍的殲滅性打擊。1947年,任太原綏靖公署主任,兼山西省政府主席。但在人民軍隊的進攻下,其軍事力量不斷被殲,1949年3月從太原逃到南京。6月,在廣州就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後又逃往四川,12月飛赴臺灣省。1950年3月任臺灣當局總統府資政兼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1960年5月23日病死於臺北。

參考書目

山西省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閻錫山統治山西史實》,山西人民出版社,太原,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