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雷廷格,M.

[拼音]:Qinggong zhongbiao

[英文]:Clocks and Watches in the Palaces of the Qing Dynasty

中國清宮內所存以機械為動力、用珍貴材料做外殼、構造複雜的藝術性計時器。中國本是世界上發明計時器最早的國家。但自1601年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向中國明萬曆皇帝呈獻第一件自鳴鐘起,陸續有西洋鐘錶進獻宮廷。清康熙帝把西洋鐘錶作為一種新科學加以重視,將西洋鐘錶(也稱自鳴鐘)貯於端凝殿南端,並將此處命名為自鳴鐘處,還在宮內成立了做鍾處。到乾隆時,鐘錶已成為帝后們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不但在各宮殿內陳設,就連外出乘坐的車、轎、船、馬鞍上也都置有鐘錶。因而每年都要使用大批新奇鐘錶。這些鐘錶有清宮做鍾處、廣州、蘇州製造的,也有英國、法國、德國、瑞士、日本等國製造的。

清宮內的18、19世紀鐘錶數以千計。當時每一種鐘錶生產數量極少,有的只生產一、二件,加之材美工巧,使這些鐘錶成為藝術性計時器。自1840年後,幾經帝國主義焚燬、掠奪,損失慘重。故宮博物院現存鐘錶,康熙、雍正時期的已無所存,只留下乾隆年間的一部分。

御用鍾一般為清宮做鍾處製造,匠役有歐洲傳教士和中國廣州以及京都滿漢兩族的做鍾能手。他們要按皇帝的意旨,把各自的藝術風格與皇帝的審美要求結合為一體,製出具有清代皇家特色的鐘表。一般以色調深沉的木結構為主體,造型精巧,構造複雜,給人以莊嚴、肅穆之感。

做鍾處以做自鳴鐘、更鐘為特點。自鳴鐘即自動打時報刻的鐘,宮內最大的自鳴鐘高5.85米。更鐘白天打點報刻,夜間打更,宮內最大的紫檀更鐘是乾隆年制,高3.65米。自鳴鐘和更鐘都以墜鉈為動力。

做鍾處最興旺期是乾隆時,鐘上一般都有“乾隆御製” 4 字。鐘的造型變化多,如:樓閣式鍾、轉塔鐘、如意鍾、迎手鍾、冠架鐘等。

廣州鐘錶受西洋鐘錶影響很大。歐洲鐘錶首先進入廣州,再分赴它地。18世紀時,英國商人在廣州開設鐘錶作坊,促使廣州鐘錶業迅速發展,造鐘技術在全國領先。廣州鐘錶主要以銅鍍金為外殼,上嵌琺琅、料石,色彩豔麗。從整體造型到鐘上圖案都寓義吉祥、幸福、長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如:葫蘆式鍾、白猿獻壽鍾、番人進寶鍾等。廣州鍾內機械構造複雜,具有多種功能,既能打點報刻,又有音樂、轉花、流水、轉人等,廣東官員每逢節日爭相搶購進獻皇帝。

蘇州鐘錶鐘體較廣州鐘錶高大寬厚,造型及機械構造也比廣州鐘錶簡單,色調淡雅,如“木樓亭式四面鐘”、“銅鍍金鳥音亭式大座鐘”。宮內有一部分蘇州插屏鍾,是清代中期以後生產的。

英國鐘錶主要通過粵海關購進,還有英國使節贈送。英國鐘錶以金光燦爛的銅鍍金為外殼,造型表現了歐洲傳統風格,有歐洲建築、山村、田園風光等,構造繁雜,給人以新奇華麗之感。

法國鐘錶,有的是法國官員呈送清帝的,也有從法國商人手中購進的,皆為 18~19 世紀中期產品。其造型有的反映了當時法國工業中的新產品式樣,如火車式鍾、燈塔式鍾、輪船式鍾、鍋爐機式鍾、水塔式鍾等。也有一些瓶式、圍屏式鐘錶。法國鍾除以發條為動力外,還有以墜鉈為動力的“滾鍾”、以鋼球為動力的“壓力鍾”。有的鐘上還帶有指南針、風雨表、寒暑表等,獨具特色。

除上述鐘錶外,清宮內還有一批由金、銀、琺琅、鑽石等珍貴材料製成的小懷錶,以燒琺琅的最為著名,故稱“小藍表”,主要為英、法、瑞士等國製造,如瑞士的燒藍嵌鑽石天牛表,錶盤直徑不足 1 釐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