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左七賢

[拼音]:Zhongguo gudai de zaochuan he hanghaishu

[英文]:shipbuilding and navigation in ancient China

指中國自先秦時期至明清的造船和航海技術。

起源和發展

中國的造船和航海技術具有悠久的歷史。大約距今7000年前,中國的先民已經開始了水上活動。最初出現的是用多根木材或竹材捆綁成的木筏或竹筏,以及用石錛、石斧在一面燒烤後的巨大木材上刳成凹形而製成的獨木舟。商代甲骨文中多次出現的“舟”字(

),即表明它是若干根木材連線而成的木船。以後逐漸出現了較多型別的船舶。到春秋戰國時期已有長20米、寬 3米能容七八十人的船了。南方的吳越等國都有專門造船的工場稱“船宮”。起初內河航運首先得到比較迅速的發展。秦國曾用船隊運送糧食接濟晉國,史稱“泛舟之役”。當時水運的頻繁已發展到頒發通行證以加強管理的地步。正式漕運始於秦,以後漕運不斷髮展,保證了歷代首都的糧食供應。其時已不止一次地進行近岸航海甚至向遠洋試航。

兩漢和三國

漢代已有各種大小樓船,巨型樓船有四層艙室。當時船舶推進工具由槳發展到櫓是一大進步。1955年廣州漢墓出土陶船模型(見彩圖),已具有早期船尾舵,它比西方約早4 個世紀。船尾舵的出現和風帆的長期使用為中國古代航海技術的初步成熟奠定了基礎。漢代曾經出現許多海上星佔書,它象徵著海上活動的頻繁。當時船工已能掌握和利用季風的變化規律,漢使已到達緬甸、印度和斯里蘭卡,為古代海外貿易開闢了發展的道路。

三國時期航海事業進一步發展。海船已逐步採用多帆,有三帆、四帆,甚至七帆;多帆交錯佈置以提高風帆效率。同時帆多風壓中心低,又能獲得較大的穩定性。公元 230年東吳孫權命衛溫、諸葛直率領萬人航海到臺灣。當時航海已頗具規模,北起遼東、朝鮮,南到東南亞各國,海上貿易也有了進一步發展。

唐、宋

唐宋時期中國造船和航海技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當時陸續出現一些模仿海鳥與海魚的新型海船,如模仿海鳥的海鶻船以及模仿海魚的海?船(亦稱海鰍船)等,其時船殼已用多重板結構,表明人們對海上航行技術的不斷努力。特別是水密隔艙的出現更加保證了海上航行的安全。中國的水密隔艙技術比西方早10個世紀,它大大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即使有一艙兩艙破損進水,全船也不至於沉沒。唐代閻立德作浮海大航,其時最大海船長達62.2米,乘六七百人,載貨萬斛。7世紀中國海船就以體積大,載量多,結構堅固,抗風力強而聞名於世。8至9世紀中,中國大海船更為許多亞洲國家人民所樂於乘坐。唐代開闢了三天到日本的直達快速航線,南方航線也已越過印度洋,逐步到達阿拉伯(大食)。從唐代開始,建立了廣州、揚州、明州等大海港,據稱廣州有外商10萬人,揚州外商也在萬人以上。同時也不斷改進內河運輸,出現了載萬石的內河船。劉晏在揚州的揚子津建立了10個造船場,開展了大規模的造船事業。又創行分段運輸法,改進航運事業。

在1044年以前中國已經發明瞭指南針,隨後應用於航海,比西方早兩個世紀。船尾舵、風帆和指南針是遠洋航行的三大必要條件,都是中國船舶技術的卓越成就,同時也是古代航海技術成熟的標誌。宋代的天文航海與地文航海技術以及測深與航程計算技術等均已相當成熟。再加上政府的重視和提倡,宋代海外貿易愈益發展。廣州、泉州、明州等都成為世界有名的海港。南宋的海外貿易收入即市舶司的收入甚至佔政府歲收的1/5,達到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宋代的內河航運也十分發達。1270年一年中曾造船5000餘艘。車船又是古代效率最高的人力推進船舶,宋代的車船在百年中曾形成發展高潮。

元、明、清

元代的海外貿易繼承了宋代的規模並繼續發展,航海西線已達到埃及以至東非各港口,東線達到爪哇、菲律賓、婆羅洲等地。國內海運曾盛極一時。朱清、張瑄利用指南針開闢了海運新航錢,自長江口到海河口的海上航行由幾十天減到15天甚至10天。最盛時,用沙船將糧食北運,達到一年350萬石以上。由於海運的需要,在30年中沙船從130噸發展成為1200噸的巨型海船。元代的內河航運十分繁忙,每年溯長江而上的船舶估計達20萬艘。

明代鄭和(1371~1435)七次下西洋(1405~1431),歷訪北印度洋沿岸30餘國。他的包括五六十艘寶船在內的船隊有大小船舶一百幾十艘以至 200餘艘,乘員多達27500餘人。寶船大者長44丈(約137米),舵杆長11米,張12帆。明、清兩代除有時禁海外,海上貿易有所發展。17世紀前後,民間每年出海貿易多至千餘船。當時已有不少船舶在海外出售。福建泉州、漳州等地出口船舶很多,日本的大海船多買自中國。閩廣兩省華僑船工有不少在泰國等地造船。18世紀,加裡曼丹的華僑以最低價格和最快速度造帆船。在17~19世紀之間,東南亞航行的帆船大多是中國船。一直到19世紀中“耆英”號帆船(清初創造的三不象船型)僅用21天時間就能橫渡大西洋,到達倫敦,航速高於當時的國際定期郵船。

民族風格的船舶設計

中國船工經過幾千年的努力創造了一整套具有民族風格的船舶設計方法,能造出適應各種不同自然環境和具有不同效能的優良船舶。到明清時期各種船型已達千種以上,僅海洋漁船即有三四百種。明清的航海木帆船基本上可分為沙船、鳥船、福船、廣船四大型別。其中沙船是北方航海木帆船的代表,平底,方頭方艄,多桅多帆,能逆風航行。福船是南方航海木帆船的代表,尖底,尖頭方尾或圓尾,宜於深海航行。中國船工還善於將幾種船的優點結合起來創造新的船型。如宋代浙江的多槳船,清代福建的三不象船都是綜合性的新船型。它們代表了自唐宋以迄明清一千多年來中國船工為增進船舶航行效能所進行的不懈努力。

對古代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

中國古代船舶的快航性、抗沉性、適航性和穩定性都比較好,對於古代社會經濟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由於運費低廉,它承擔著國內很大一部分的物資交流。在對外貿易方面也發揮了重大的作用,瓷器和絲綢,經由海路輸往國外的數量很大,範圍也很廣。因此國內外學者往往稱中國對外交通的海上通道為“陶瓷之路”或“海上絲綢之路”。中國的火藥、指南針、活版印刷等發明和絲織技術、制瓷技術等也多由海路先後西傳;在發展外貿的同時也交流了文化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