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特惠制

[拼音]:Kelimu Zhanzheng

[英文]:Crimean War

亦稱東方戰爭。舊譯克里米亞戰爭。英、法與俄國爭奪近東霸權所導致的俄國與英國、法國、土耳其、撒丁王國之間的戰爭。這次戰爭主要是在俄國的克里木半島進行,故名。

起因

自18世紀下半葉起,俄國在近東勢力急速發展,力圖攻佔或與列強瓜分日趨衰落的土耳其帝國,控制黑海海峽,實現俄國南出地中海的宿願。這就與在近東有重大政治經濟利益的英、法兩國發生衝突。英國不能容忍俄國在近東樹立霸權,因為這會影響它與印度陸路交通的安全。法國自拿破崙三世稱帝以後,亦力圖進一步擴大在近東的勢力,並通過對外戰爭來鞏固其國內統治。戰爭的導火線是爭奪“聖地”。所謂“聖地”問題就是法國支援的天主教僧侶與以俄國為靠山的東正教僧侶爭奪耶路撒冷和伯利恆教堂的管轄權。1853年2月,沙皇尼古拉一世反對土耳其將伯利恆教堂交天主教僧侶掌管,要求土耳其蘇丹與沙皇簽署專約,承認沙皇有權保護所有在蘇丹統治下的信奉東正教的臣民。5月,土耳其在英國大使的慫恿下,拒絕與沙皇締約。俄國遂同土耳其斷絕外交關係,並於7月3日以保護土耳其境內的東正教居民權利為由,佔領土耳其的附庸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兩公國。10月4日,土在英、法支援下對俄宣戰。

經過

1853年11月,俄艦隊在錫諾普殲滅土艦隊。1854年1月,英、法艦隊駛入黑海,並於3月27~28日先後對俄宣戰。撒丁王國也與法締盟,於1855年1月參戰。歐洲另外兩個大國奧地利和普魯士雖忘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3/306724.html' target='_blank' >粗苯硬握劍捕遠砉扇〉卸蘊取?854年4月20日,奧、普在柏林締結了反對俄國的同盟條約,奧地利陳兵邊境,迫使俄國撤出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1854年9月,聯軍在克里木的耶夫帕托裡亞登陸,隨即南攻俄國黑海艦隊根據地塞瓦斯托波爾港口。中經 9月20日阿爾馬河之戰,聯軍包圍塞港。俄國守軍鑿沉艦隻堵塞港口以防來自海上的進攻。俄援軍先後發動巴拉克拉瓦之役(10月25日)和英克曼之役(11月5日),企圖解塞港之圍未果(見彩圖)。聯軍屯兵城下過冬,翌年春恢復軍事行動。6月,聯軍進攻塞港未下。8月,俄軍發動切爾納亞河之戰,作了最後一次解圍努力,未獲成功。9月8日,聯軍猛攻塞港,法軍攻下關鍵地區馬拉霍夫要塞。3天后,塞港陷落,俄國敗局已定。1855年10月中旬,奧地利向俄國提出通牒,要求俄國向英、法議和,如拒絕接受,奧將參戰。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迫同意在奧國提出的 5項條件基礎上議和。1856年2月,交戰雙方簽訂停戰協定。交戰國和有關國家在巴黎舉行和會,並於 3月30日簽訂《《巴黎和約》(1856)》。

影響

克里木戰爭為時兩年多,俄軍死亡30萬人、法軍死亡10萬人、英軍死亡 6萬人。戰後,俄國的國際地位大為低落,西進之路受阻,於是它把侵略矛頭轉向中亞和遠東,削弱了它對普魯士的影響。克里木戰爭也是俄、奧關係的分水嶺,兩國由戰前的相互勾結轉為戰後相互對立。俄、奧交惡一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歐洲政局、特別是巴爾幹政局動亂的一個重要因素。

參考書目

王繩祖:關於克里米亞戰爭的起源問題,南京大學學報專輯《近現代國際關係》,第2期,1987。

郭華榕:克里木戰爭,《外國曆史大事集》(第 2分冊),重慶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