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特美術

[拼音]:Yaozu yinyue

[英文]:music of Yao nationality

瑤族多數分佈於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山區,少數分佈於湖南、粵北山區和雲貴高原的邊緣地帶。人口約1402676人(1982年統計)。瑤族多居住於山區高層,1949年以前以刀耕火種與狩獵、養蜂為生,習慣於山林生活。由於歷史上長期居住分散,遷徙流動較多,因而形成瑤族的支系有30個,方言土語繁雜,基本上可以歸納為3大語言支系群:

(1)勉語支系群。勉語是瑤族的基本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瑤語支。操勉語的瑤族有:過山瑤(亦稱盤瑤)、土瑤(亦稱坳瑤)、板瑤、藍靛瑤(亦稱山子瑤)、排瑤等;

(2)布努語支系群。布努語屬苗語支,操布努語的有:揹簍瑤、背隴瑤、白褲瑤、黑褲瑤、花籃瑤等;

(3)拉珈語支系群,拉珈語屬北侗語族侗水語支,操拉珈語的有茶山瑤。此外還有說漢語的平地瑤等。瑤族的民間音樂,主要有民歌和歌舞音樂兩大類。

民歌

瑤族每個支系都有其傳統的歌腔數種,用以演唱各種體裁和內容的歌曲,為該支系的基本調。如:過山瑤的“拉發調”,盤瑤的“甚排”,土瑤的“瓦溜”,藍靛瑤的“師腔”,布努語支系的“熱如尼”、“熱糯呃”、“熱得咳”和“赫爾調”,花籃瑤的“吉冬諾”,茶山瑤的“香哩”,平地瑤的“溜西啦咧”、“嘞嘞咳”、“溜喉咧”、“啦斯桑”等等。有的支系雖沒有基本調的名稱,但仍有其較為固定的曲調結構和詞曲格式。瑤族民歌多屬羽、徵和宮調式,有單聲部和二聲部兩種形式。按傳統分類,可歸納為山歌、長歌、古歌、風俗歌、勞動歌、兒歌及二聲部民歌等。

山歌

採用抒發性的基本調演唱。如過山瑤的“拉發調”,盤瑤的“過山音”,土瑤的“瓦溜”,蒙山板瑤的“嘛哈哩”,恭城、灌陽、全州一帶的夾板瑤山歌,防城的小板瑤山歌,排瑤的出路歌,都安的“番降”,巴馬的“飛撒”,凌雲的山歌與引歌,茶山瑤的“喊香哩”和保慶瑤的挖地歌等,都屬於山歌一類。山歌多用於男女交遊中相互打招呼及讚美對方時對唱,一般用真聲演唱,風格粗獷。廣西都安的“番降”,常在歌頭、歌尾加上呼喊性的歌腔和襯詞,歌聲高亢。廣西巴馬的“飛撒”,歌詞講究韻律,拖腔少。有羽、徵兩種調式,以羽調式為多見,用假聲演唱。廣西金秀的“香哩”有喊與唱兩種,前者高亢,後者委婉,兩者皆用真聲演唱。歌詞如散文詩,句式長短、句數多少皆不固定。全曲只用do、re、mi3個音,結束在do。保慶瑤的《挖地歌》,由歌師敲鑼擊鼓演唱,中間穿插有“歐歐哎咳”的襯詞,用假聲演唱。它有成套的曲目,歌詞用漢語,音列為re、do、la、sol。

長歌

採用陳述性的基本調演唱。它不如山歌那麼高亢,也不及古歌的吟誦性強,其旋律性強的一類,常使用大量的襯詞;旋律性不強的,則在一個基本歌調的基礎上進行變化反覆,襯詞少。此類歌種有:大板瑤的“長腔”,金秀坳瑤的“迎春歌”,藍靛瑤的“哎仲晶”,巴馬的“飛結”、“勒邦”,金秀花籃瑤的“吉冬諾”等等。長歌有兩種形式:一種將4句歌詞疊唱為6句,如“哎仲晶”;一種是增加開頭的引子和歌中的襯詞,使旋律得以擴充套件和盡情發揮,如“飛結”。腔詞多為一字一音。金秀的《吉冬諾》以一種不喜歡啼叫的鳥來比喻一個婚後在夫家不說話的女人。歌詞的故事性強,篇幅較長。

古歌

歌唱瑤族古代歷史神話傳說的長篇敘事歌,如:盤瑤的《盤王大歌》,排瑤的《盤王古歌》、《水浸天門》,布努瑤的《密洛陀》等,多在節日中演唱。金秀盤瑤的《盤王大歌》在祭祀活動“還盤王願”中演唱。盤王是傳說中的盤瑤祖先,祭祀活動舉行3天3夜。歌詞有“二十四路”和“三十六段”兩種本子,約3000句,篇幅很長,有“壩”、“暢”、“翻”三種唱法:“壩”的歌聲悠揚婉轉,旋律性強;“暢”的歌聲跳躍短促,屬吟誦性質;“翻”是將 4句詞的後兩句再重複一遍,唱成6句。曲調的音列為sol、la、do、re,主音為sol,si音作裝飾用。在演唱盤王歌時,還插入7首小調。湖南江華的《盤王大歌》有42首曲子,詞曲與金秀的相似。排瑤的《水浸天門》是歌唱伏羲兄妹的故事。連南西部五排瑤演唱時,皆使用其傳統的敘事歌調,其音樂特徵是有一個穩定的主音,用它持續地反覆演唱到最後結束;但該主音有上方純五度與小七度、也間或有大小三度的下行裝飾滑音,下方有大於小三度的音程,並繼續下滑到它的四度音。

《密洛陀》,意為洛陀祖母之歌,多在達努節中演唱。“達努”為不忘之意,每年農曆五月二十九日舉行,以表示不忘祖先,節日中要跳銅鼓舞,唱《密洛陀》。歌詞有上下兩部,上部有造天地、造日月、造人類等10章,下部有“西天學法”、“洛崗遇難”等9章。全歌的基本曲調為:

由兩個男子為一組用真聲齊唱,風格剛健古樸。全歌要連續唱7天7夜,由4組男人輪流唱,用一對皮鼓和一對銅鼓伴奏,人們圍著銅鼓,隨著歌手的演唱,邊和邊舞。

風俗歌

包括酒歌、交遊歌、戀歌、婚喪歌等。

(1)酒歌:多為男人演唱,都安的酒歌有兩種曲調,皆為宮調式,由兩個男子齊唱,粗獷而豪放。東蘭酒歌的節奏基本採用庒拍,歌調近似吟詠,速度頗快。資源的酒歌旋律較為委婉抒情,屬五聲宮調式。

(2)交遊歌:瑤族各支系居住分散,支系內交遊頻繁,並舉行一定的活動形式。過山瑤與土瑤有“坐歌堂”活動,由老歌手起唱《歌引》(亦稱《起歌堂調》),迎送客人時唱《攔路歌》,其音列:過山瑤用sol、mi、re、do,土瑤為la、sol、do、re。盤瑤作客時唱《出門歌》;山子瑤作客時唱《過村歌》,做主人時唱《坐屋歌》,盤瑤用re、do、sol、la,山子瑤用mi、re、sol、la,其中mi與la常稍下降並下滑,或者將mi上升到fa再回到mi。排瑤於農歷十月十六日舉行“耍歌堂”活動,有老歌手起唱的《優海歌》(亦稱《耍歌堂調》)以及平時交遊唱的《白花歌》,歌中常出現少量的re和si的裝飾音。巴馬布努瑤接待客人時主客圍坐在火塘邊,由主人唱表示歡迎之意的《撒簧》等等。

(3)戀歌:一般是倆人對面小聲演唱。它包括有:過山瑤和土瑤坐歌室中的《天光調》,藍靛瑤的《奪仲首》(意為念唱法),排瑤的《天黑歌》,白褲瑤、黑褲瑤的《門牆歌》和《布笑歌》(意為朋友歌),都安、巴馬一帶布努瑤的《敘話歌》、《細話歌》和《談歌》,金秀坳瑤的《小聲歌》,茶山瑤的《唱香哩》,以及平地瑤的幾種《講歌》等等。《敘話歌》有從結交到斷交的整套曲目,這類歌曲旋律性不強,節奏平穩,多用輕聲吟唱。貴州荔波縣的《門牆歌》有兩種曲調,一種只用mi、sol兩個音,一種用re、do、la、sol 4個音;《布笑》則用re、mi、la、do來唱。節奏都比較平穩,速度中庸。平地瑤的《講歌》有兩類曲調,說鐵梧州話的用五聲羽調式;說九都話的《拋繡球調》用五聲徵調式。過山瑤也有《講歌》,只用一個純五度音程來唱。

(4)婚喪歌:婚事歌有廣西全州的《接門外歌》,恭城的《嫁女歌》,灌陽的《哭嫁歌》與《賀郎歌》,富川平地瑤的《一字心》和保慶瑤的《陪嫁歌》。後者為一整套的小調,與湖南土家族的陪嫁歌相近。《一字心》為二聲部民歌。喪事歌有金秀山子瑤的《道公歌》,都安的《哀歌》等。

勞動歌

有一般的勞動歌和號子兩種。勞動歌有舂米調,挖地歌等。由於瑤族多居住在高山峻嶺的密林深處,從事林業勞動,有節奏鮮明、鏗鏘有力的勞動號子。

兒歌

在達努節中,都安瑤族多演唱一種兒歌,稱為“飛幾懂”。其音列用mi、sol(或do)、re、do,節拍為娺與婰混用,在弱拍的do音結束。金秀茶山瑤的兒歌稱為“果拉”,其音列為sol、mi、re、do,節拍為娺拍。

二聲部民歌

瑤族的二聲部民歌,主要流傳在過山瑤、布努瑤、平地瑤等支系中,流行的歌調有:過山瑤的“跟聲拉發調”,布努瑤的“青年調”、“老人調”、“都番”、“讚歌”、“熱如尼”,平地瑤的“溜西啦咧”、“嘞嘞咳”、“茉莉歌”、“一字心”、“溜喉歌”、“啦斯桑”等。

拉發調以歌中有襯詞“拉發”二字而得名。有宮調式與徵調式兩種,歌詞為3、7、7、7字的4句,疊唱成8句。“跟聲”是民間對模仿復調的稱呼。“跟聲拉發調”,由兩人演唱,一領一跟,領者先唱出兩個字,跟者立即開始模仿,有時跟者可創造性地在模仿聲部中唱出一定的變化和對比。跟聲唱法是:先樸素地全唱一遍歌詞,不加襯詞和拖腔,也不作內部重複,然後下接8句長大的歌腔,歌詞格式如前所述。徵調式的“拉發”無跟聲唱法。“拉發調”除“跟聲”與獨唱的“長調”唱法外,還有“短調”與“講歌”兩種唱法,“短調”有時省去“拉發”的襯詞,只唱4句歌曲。

東蘭的“青年調”與“老人調”的基本歌腔是一樣的,前者有較長的引子段,旋律較華美,其二聲部間的大二度與大三度的和聲音程也出現得較多,演唱的速度也較快。多為男女混聲演唱,以男聲為主,女聲也用男聲的音色、音區來唱。當地的瑤族認為青年調源於老人調。兩者的區別是青年調的歌頭有襯詞“熱得咳”,老人調無。

富川、鐘山一帶平地瑤大多數說溜鐵梧州話,屬粵語方言,其民歌稱為梧州歌,有溜西啦列與嘞嘞咳等。前者又包括蝴蝶歌與溜西啦列歌母。蝴蝶歌是溜西啦列的高階表演形式,歌母是兩者的原型,並被當作訓練青少年學唱的教材。嘞嘞咳包括羽調式的《上頭歌》與宮調式的《下頭歌》,上下兩歌可以聯唱,但須先唱下頭歌,後唱上頭歌。《蝴蝶歌》用同聲演唱,兩聲部雙起雙落,襯詞為“蝴的蝶”、“黃的蜂”等。每句結束時,必用長時值的大二度至同度的進行,每逢雙句則多用襯詞拖腔。

歌舞音樂

有兩種型別:一是祭祖還願儀式中邊舞邊唱的祭祀歌曲,一是節日中娛樂性的舞歌。前者如過山瑤的《盤王歌》或《跳盤王》,土瑤、坳瑤的《長鼓歌》、《黃泥鼓歌》,藍靛瑤或山子瑤的《跳三元》、《唱師腔》,布努瑤的《銅鼓舞歌》、《赫爾調》,平地瑤的《蘆笙號子》和《密洛陀》中的舞歌等,後者如金秀的《白馬燈》、全州的《划船歌》、龍勝的《龍燈歌》等,這些和漢族的燈調類似。

樂器

最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樂器是各種型別的長鼓。將樹幹挖空,削成細腰形,兩端蒙以獸皮製成。有 4種類型:

(1)小長鼓,又稱小花鼓。多為過山瑤、土瑤所用,長度在 1米以內,一手持鼓,一手敲擊。小長鼓舞多表現瑤族建屋的過程。

(2)大長鼓,排瑤的傳統樂器。長度在 1米以上,鼓皮用繩索繃緊,掛在身上,右手持竹杆敲擊,左手用掌指演奏。一般由兩對鼓手錶演,邊舞邊奏。

(3)黃泥鼓,坳瑤的傳統樂器。有公鼓、母鼓之分,要成對地演奏,奏時在鼓皮上塗以黃泥調音。表演黃泥鼓舞時,同時要演唱《大聲歌》,一鼓手持公鼓站在舞圈中心用手擊鼓,四周由男女邊舞邊唱,圍著鼓手轉圈。

(4)大黃泥鼓,平地瑤祭祀用的樂器。懸掛在樹上或房樑上演奏。奏時用3人,一人敲擊,一人塗泥調音,一人調節繩索的鬆緊,同樣起調音作用。黃泥鼓的“嗡嗡”聲傳得很遠,瑤族稱之為“蜜蜂音”。

銅鼓是布努瑤的傳統樂器,多作為皮鼓的伴奏用。布努瑤的銅鼓與皮鼓皆有公母之分。在演唱《密洛陀》時,主要歌手亦兼鼓手,只敲擊皮鼓,銅鼓放在皮鼓的兩側。單獨的銅鼓演奏,在達努節前,先奏21天,或在跳銅鼓舞時才用。經常表演的銅鼓舞為《猴鼓舞》,舞者扮成猴形,圍著鼓邊跳邊打。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音樂工作者對瑤族音樂進行了收集、整理和出版工作。在瑤族民間音樂的基礎上,創作了大量的具有民族風格的音樂作品,著名的有合唱及管絃樂曲《瑤族舞曲》、《壯漢苗瑤共太陽》以及歌舞音樂《拉木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