挹婁

[拼音]:Fuze Yuji

[英文]:Yukichi Fukuzawa (1835~1901)

日本明治時代初期資產階級的啟蒙思想家、教育家,被認為是在意識形態方面對日本資本主義的建立貢獻最大的人。生於大阪, 3歲喪父,母親有時向他講述父親因受身份限制而鬱郁不得志的一生。他自幼就有強烈的反封建感情,這種感情貫串於他的一生。因為家貧,他年近15歲才開始學習漢學。1858年開辦蘭學家塾。1860年作為軍艦艦長的隨從去美國,1861~1867年先後 3次遊覽歐美各國,考察政治、經濟、社會情況和文教設施。他寫的《西洋事情》(1866)一書是他遊覽歐美的產物,這本書使他作為介紹西方文化的啟蒙思想家而聞名於世。1865年他創辦“洋學塾”, 3年後改名為“慶應義塾”。1873年同西周等人一起組織“明六社”。1878年當選為東京府議會議員,不久辭職。1882年創辦《時事新報》。他認為私學比官學更為重要,一心從事教育和著述工作。

福澤為了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資本主義國家,主張全盤西化。提倡“實學”和“近代文明”,同時對封建保守的、不切實際的思想進行嚴厲的批判,鼓勵日本人民樹立獨立自主、自由、平等的精神。他這些思想集中表現在他的《勸學篇》(1872)和《文明論概略》(1875)兩書中。《勸學篇》是從19世紀末歐美自由、平等思想出發的。福澤有句名言:“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他以這種人類平等觀和天賦人權論作為思想武器,猛烈地抨擊封建主義的專制、壓迫和上尊下卑等舊觀念。在批判文章中,他以平易、動人的語言,列舉豐富的事例,運用巧妙的比喻,縱橫論證,幫助許多日本人擺脫了封建意識形態的束縛,樹立了資產階級人生觀。《文明論概略》一書是從人的天性出發的。福澤認為,人的天性本來是趨於文明的。文明可以分為“文明的外形”和“文明的精神”,它們的基礎是“文明的精神”,是“廣大民眾的總精神”,是一種“風氣”、“人情風俗”、“時勢”。福澤最後把文明精神的發展歸結到“智德”,認為道德只有通過智慧的發展和加工才能發揚光大並使私德變為公德。他在這個認識的基礎上樹立了反對唯道德論的觀點,指責唯道德論是脫離智慧、限制自由、扼殺文明的欺世之論。

福澤的思想頗為龐雜,沒有構成一個哲學體系,而且時常出現矛盾。例如,他一方面反對“權力偏重”、“提倡保障民權,另一方面卻主張“官民調和”、國內政治合作。所謂“官民調和”,實際上就是擁護天皇專制主義,放棄爭取民主的鬥爭,把人民的視線從國內引向國外,鼓勵對外進行帝國主義的擴張和侵略。他曾經為日軍在中國甲午戰爭中獲勝利而流下喜淚,以後日本資產階級學者按不同時期的需要,利用過福澤的矛盾思想,有時強調他的自由、民權思想,有時推崇他的國家主義思想。

福澤的《勸學篇》、《文明論概略》有漢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