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偽檔案

[拼音]:bo

[英文]:cymbals

碰奏體鳴樂器。廣泛用於中外各類樂隊中的打擊樂器。中國古代把銅鈸、銅鐃或銅盤、鑔等,統稱鐃鈸。鐃(商周時,鐃為有柄的鐘,稱為商鐃。見鍾)與鈸為兩種樂器,形制相似而稍有區別。銅製,圓形,直徑30~50釐米,中部呈鍋形凸起,中心有穿孔,系以綢布條,兩片為一副,相碰發聲。一般,鈸的鍋徑較大,約為全鈸直徑的1/2,其聲高亢、渾厚,餘音較短;鐃的鍋徑較小,約為全徑的1/5~1/7,其聲洪亮、厚實,餘音較長。

鐃鈸流傳久遠,原為西亞北非地區(古埃及、敘利亞)的樂器,4世紀中葉隨天竺樂由印度傳入中國,北魏時,鈸已在民間廣泛流行,唐代十部樂中的燕樂、西涼樂、龜茲樂、安國樂、康國樂、天竺樂、扶南樂中都用鈸。其中,燕樂部所有的鈸有正鈸及銅鈸兩種,形制已有區別,音響有低、高之分。宋代又出現鐃。宋馬端臨《文獻通考》稱:“銅鐃,浮屠氏所用浮漚,器小而聲清,世俗謂之鐃。”宋以後,隨著戲曲、歌舞及民間器樂發展,鈸已發展成大小不一、音響各異的多種形制。

鐃與鈸在民間亦常配合使用。鐃與鈸的碰擊技法,分輕碰、重碰、磨碰、顫碰、悶碰、亮碰、切碰等多種;在民間演奏中,亦有使用單片鈸以槌擊奏。現代民間流行的鈸有:鈸面大而薄的雙光鈸,鈸面小而薄的光鈸(俗稱錠子)、七鈸(俗稱小鐃),鈸面小而厚的高鈸(俗稱小鑔)、小京鈸(俗稱小水鑔),鍋形較大的大乳鈸,鈸面厚大而鍋小的大鐃等多種。

現代管絃樂隊、軍樂隊、輕音樂樂隊中通用的鈸,直徑約為30~65釐米,常雙手各握一片碰擊發聲;輕音樂隊亦有裝於金屬架上,以足踏板牽動上下鈸互碰;行進的軍樂隊則由擊大軍鼓者兼奏,一片固定於大軍鼓頂部,一片手握碰奏。近代管絃樂隊常以一片鈸吊起用大鼓槌擊奏,或用兩面鈸互擦碰邊緣,或用刷槌及橡皮槌頭擊奏單片鈸。

參考文章

鈸的由來美術與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