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美尼亞語

[拼音]:Bao'anzu wenxue

保安族聚居在甘肅省臨夏大河家地方,約9000餘人(1982)。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無文字,通用漢文。對保安族族源,史學界意見分歧,一般認為元明時期,一批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人,在青海同仁一帶駐軍墾牧,同周圍的回、漢、藏、土等族人民長期交往,逐步形成為保安民族。清同治時,才遷到甘肅積石山一帶定居。所以,保安族在文學上也反映了民族文化交流的特點。

保安族的民間文學,主要有民歌、神話、傳說、故事、笑話、諺語等形式。“花兒”,是主要的民歌形式。“保安令”、“腳戶令”、“六六兒三令”等是保安“花兒”的主調。演唱時基本上用漢語,也夾雜有本民族語言和撒拉語、藏語的藉詞和襯音。傳統的保安“花兒”,以四句、六句的居多。有時也衝破這個界限,發展成為每首八句、九句、十二句、十八句,甚至四十八句。除“花兒”外,還有古老的習俗歌、勞動歌以及流傳於當地漢族、回族中的宴席曲等等。

保安族的民間故事《三鄰舍》,取材於神話,三鄰舍比喻三個民族,語言生動,哲理深刻,反映了保安族人民世世代代追求民族團結的美好願望,流傳極廣。此外尚有《神馬》、《阿舅與外甥》、《五眼泉》、《王山池》等故事,也都膾炙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