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斯·繆勒,F.

[拼音]:Bilishi xiju

[英文]:Belgian Drama

1830年比利時獨立前,戲劇不發達,很少專業劇作家,也缺乏職業劇團。1698年興建的莫內劇院,基本上由外國劇團巡迴演出。獨立後在政府鼓勵下,民族戲劇逐漸發展起來。首都布魯塞爾和各地陸續建起一些新劇院,但大多用法語上演,佛蘭芒語戲劇沒有得到相應的發展。最初出現的一批浪漫主義劇作家,寫出不少歷史劇,鼓舞了比利時人的愛國熱情。P.努瓦耶(1806~1846)的散文劇《巴伐利亞的雅克琳》1834年在莫內劇院演出獲得成功,後又發表《西梅翁》 (1836)。E.瓦康(1819~1861)1841年也在該劇院演出3幕詩劇《朗塞的神甫》,接著又寫了《安德烈·謝尼埃》(1844)等 3部詩體歷史劇。 真正以比利時歷史題材寫作的劇作家是 S.波特萬(1818~1902)和J.紀堯姆(1825~1900)。前者相繼演出劇本《雅克·德·阿特韋爾德》(1860)、《乞丐》(1867)、《魯本斯的母親》(1877)。後者最初發表了幾齣喜劇,後改寫歷史劇,5幕詩體歷史劇《斯特呂昂塞》(1861)是其代表作,寫一個政治家的生涯,充滿浪漫的悲劇氣氛。

19世紀90年代初,比利時興起了象徵主義戲劇。詩人C.V.萊爾貝格(1861~1907)的3幕神祕劇《預感者》(1892)開其先河。代表劇作家是M.梅特林克(1862~1949)。他的劇本《青鳥》等具有濃郁的抒情性。詩人┵.維爾哈倫(1855~1916)寫了 4部劇本。 4幕劇《黎明》(1904)歌頌一位護民官,風格比較粗獷;《修道院》(1900)揭露宗教界的虛偽和骯髒;歷史劇《菲力浦二世》(1901)寫16世紀西班牙宮闈鬥爭,鞭撻鎮壓尼德蘭革命的暴君;詩體悲劇《斯巴達的海倫》(1912)類似於古典悲劇。詩人G.羅登巴赫(1855~1898)寫有獨幕詩劇《面紗》(1894)。“青年比利時”派詩人I.吉爾金(1858~1924)著有表現歷史人物的《薩瓦納羅爾》、《埃格蒙特》和表現1902年彼得堡起義的《俄國大學生》等劇。V.吉爾(1867~1950)寫了神話劇《這只是一場夢》、《犧牲》。F.昂塞寫了詩劇《維特的學校》、《萬事如意》、《追加遺囑》。H.莫貝爾(1862~1917)寫了分析人物內心生活的《少女研究》、《根》、《水和酒》。G.範聚普(1869~1955)寫了近15部劇本,其中揭示金錢腐蝕作用和亂倫的有《孩子》、《你的父母》;宣揚責任、犧牲、樂觀的有《階段》、《播種》、《力量》等。受範聚普影響的作家G.朗西寫了劇本《最後的勝利》(1921)和幾部獨幕劇,讚揚對粗野本能的剋制。女作家M.迪泰梅(1882~)寫了《怪物之家》(1913)、《愛神廟》(1922)等。

20世紀初比利時詩劇的代表作家是 P.斯帕克(1870~1936),他的喜劇《卡吉》(1908)宣揚了熱愛祖國的思想。另一個詩劇作家F.博德鬆發表了一出揭露世態炎涼的《百萬富翁皮埃羅》,接著又寫了大型喜劇《弗朗索瓦·拉伯雷修士》和《佩託王朝廷》。此外,F.克魯瓦塞(1877~1937)創作了一些輕鬆的喜劇。H.基斯特梅克(1878~1935)發表了幾齣關於愛情的戲,如《本能》、《創傷》、《情敵》。

19世紀末20世紀初,比利時佛蘭芒語作者L.斯里琴斯(1861~1946)的劇本反映了冷酷的現實,如《偷獵者》(1899)、《漁夫的名譽》 (1901)。C.布伊斯(1859~1932)的劇本具有自然主義的風格,如《範·帕梅爾一家》(1903)、《第十二夜》(1903)。A.赫根斯里特(1866~1964)的劇本《斯塔卡德》(1897) 寫一個哈姆雷特式的為父報仇的故事。此外,著名作者還有歷史劇作者C.費爾斯赫夫(1874~1950)、心理分析劇作者M.薩布(1873~1938)等。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布魯塞爾建立了馬萊劇院(1922)及一些專業劇團,進一步推動了戲劇創作。最初,F.克羅梅蘭克(1885~1970)的鬧劇流行一時,代表作是諷刺嫉妒心理的《慷慨的烏龜》(1920)。H.索馬涅(1891~1951)的風格和克羅梅蘭克有相似之處,著有《亂蹦亂跳的舞蹈家們》(1926)、《瑪麗夫人》(1928)等。代表作是鬧劇《另一個救世主》,1923年由呂尼埃-波埃在公園劇場演出。詩人C.孔拉迪(1893~1957)在1926~1935年間寫了一系列劇本,如《哈姆雷特》(又名《道德的勝利》)、《無法無天的普羅米修斯》(又名《人類的幸福》)等,既有悲劇也有鬧劇。

為了鼓勵劇作者用佛蘭芒語創作,O.D.格魯伊特於1920年創辦佛蘭芒人民劇院。佛蘭芒語作者H.泰爾林克(1879~1967)成為表現派戲劇的先驅,他的劇本《慢鏡頭影片》(1922)借用電影手法同時表現一對想跳河自殺的年輕夫婦的現在和過去。他還寫有劇本《沒有身體的人》(1925)和《絞架上的喜鵲》(1937)。G.馬唐斯(1883~1967)的諷刺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如《來自天國的萊徹》(1919)、《大鼻子》(1925)、《天堂的乞丐》(1932,已改成為電影)等。

兩次大戰之間,創作量最為豐富的法語劇作家是M.de蓋爾德羅德(1898~1963)。他陸續發表了《大露天賑濟遊藝會》等50多部劇本,有的曾由佛蘭芒民間劇團巡迴演出。他把現實和幻想交織在一起,風格奇特怪誕,吸收了電影技巧,採用了表現主義手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的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劇本引起歐美一些國家的注意。H.克洛鬆(1901~1982)不僅是戲劇史家,也寫了不少劇本,《莎士比亞,或奇遇的喜劇》(1938)、《火的考驗》(1944)、《博吉阿》(1945)等,大都具有神話和傳奇色彩。

1943年C.艾蒂安建立了布魯塞爾之幕劇院。同年該劇院演出G.西昂(1913~)的《以弗所婦女》,接著又演出《魯莽者夏爾》(1944)和《親愛的貢扎格》(1947)。西昂還寫了《中國公主》(1951)、《帕默拉的箱子》(1955)等,劇作介於荒誕和真實、嘲諷和嚴肅之間。

詩人C.貝爾坦(1919~)的《求婚者們》(1947)和《唐璜》(1948)系根據古老傳說改編。1966年發表的《幸福王》是一部鬧劇。

與克羅梅蘭克的戲劇風格類似的劇作家還有J.莫甘(1921~),他的《給人人吃飽》1950年演出獲得成功。F.馬爾索(1913~)也喜歡創作嚴肅的鬧劇,並富有獨創性。代表作《蛋》(1956)寫一個學徒如何被社會敗壞。

P.維朗斯(1912~)創作豐富,劇本有現實和夢幻相結合的特色,如《熊皮》(1951)、《屋中雨》(1962)、《朦朧的城市》(1966)、《奧斯湯德的鏡子》(1974)等。

J.西格里(1920~)的劇本《可憐可憐維奧萊特》(1953)等演出受到歡迎。

反映當代生活的還有R.卡利斯基(1936~)寫自行車賽冠軍之死的劇本《斯康達隆》(1970),P.弗勒博(1952~)的《橙色記事本》(1972),J.盧韋(1934~)的《回頭見,蘭先生》(1972)、《在瓦隆區談話》(1977)等。

當代佛蘭芒語劇作家H.克勞斯(1929~)寫有20部劇本,如社會問題劇《星期五》(1969)、《家》(1975),殘酷劇《復仇!》(1968)、《菲德拉》(1980)。此外著名劇作家還有先鋒派劇作家P.斯泰克斯(1925~)、荒誕派劇作家T.布魯林(192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