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拍

[拼音]:Yang Guang

隋代詩人。即隋煬帝。小字阿。弘農華陰(今屬陝西)人。文帝次子,母獨孤氏。開皇元年(581),立為晉王。後陰謀爭奪其兄楊勇的太子之位,於開皇二十年(600)得逞,立為太子。文帝暴卒,遂即位稱帝。他為了控制江南,滿足自己的遊樂生活,於大業元年(605)廣徵民夫,興修運河,但南北四大水系也由此而溝通。他對人民奴役征斂十分苛重,使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在人民大起義的打擊下,部下宇文化及等發動兵變,將他縊死於江都(今江蘇揚州)。

楊廣愛好文學藝術,曾命臣下將禁中祕閣之書,抄錄副本,分為三等,藏於洛陽觀文殿的東西廂書庫中,又在殿後另築二臺,聚藏魏以來的書法名畫。

其文初學庾信。為晉王時,召引陳朝舊官、才學之士柳、虞世南等100餘人,“以師友處之”(《北史·柳傳》),於是愛好樑陳宮體。《隋書·文學傳序》稱:“煬帝初習藝文,有非輕側之論。暨乎即位,一變其風。”今存其詩多為樂府歌辭,內容或為應酬贈賜,或寫聲色遊娛,顯然沾染齊樑之風。但他也有顯示帝王之尊的雅體,“雖意在驕淫,而詞無浮蕩”,如《飲馬長城窟行示從徵群臣》及《白馬篇》 2首。清代沈德潛認為這類作品“氣體自闊大,而骨力未能振起”,“比陳後主勝之”(《古詩源》)。由於他曾親歷塞上,遠征遼東,故詩中描寫的自然景物和戎馬生活,也有其實踐基礎。他又有精工的詩句,如“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迴”(《春江花月夜》),明代胡應麟以為“絕是唐律”(《詩藪·內編》),對初唐近體發展有一定影響。

《隋書·經籍志》著錄《煬帝集》55卷,《全隋詩》錄存其詩40多首。事蹟見《隋書》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