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布、按三司

[拼音]:Piaozhonghe

朝鮮小說家、詩人。號月灘。漢城人。1921年發表詩歌《煩惱的青春》和《奶色的街道》;1922年同洪思容、羅稻香、 玄鎮健等創辦 《白潮》文學雜誌,寫了《回到祕室去》等詩。1924年詩集《黑房祕曲》出版。從此作為一個頹廢派詩人走上文壇。同時,開始創作短篇小說。《父與子》寫兩代人的矛盾:父親要兒子繼承祖業學醫,兒子執意要學美術,父子反目,兒子離家出走。據說作者意在表現對舊道德的反抗。在朝鮮淪為日本的殖民地、處於民族生死存亡的時期,這早已不是社會的尖銳問題。《灌腸湯》對當時的革命作家加以譏諷和醜化,可看出他的文學和政治傾向。1929年以後,轉為寫歷史小說。代表作品有《錦衫上的血》、《待春賦》、《多情佛心》和三部曲《前夜》、《黎明》、《民族》。1945年日本戰敗以後,他居住韓國,出版了《洪景來》、《青春的勝利》和《壬辰倭亂》、《升官路》、《三國風流》、《女人天下》。這類歷史題材的作品均有所影射,如1954年創作的《壬辰倭亂》,便是為美帝國主義和李承晚發動的朝鮮戰爭服務的。他曾任韓國文學家協會會長、文化團體總聯合會會長、藝術院院長、文人協會理事長、藝術文化團體聯合會會長、民族文化推進委員會會長等職,並設立“月灘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