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跡檢驗

[拼音]:Taishan Keshi

[英文]:Inscribed Stones on Mount Tai

中國秦代碑碣。亦稱“封泰山碑”。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始皇東巡登泰山,丞相李斯等頌秦德而立於泰山之巔。北宋劉跂《泰山秦篆譜》說:“其石埋植土中,高不過四、五尺,形制似方而圓,四面廣狹不等,因其自然,不可磨礱。”北宋董逌《廣川書跋》卷四中說:“視其石高才八、九尺,方面二尺餘,以亂石培其下。”二者說法不一。刻石四面有字,三面為始皇詔書,一面為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詔書與從臣姓名。書體為典型的小篆,相傳皆李斯手筆。後刻石墜入榛荊草莽之中。明嘉靖年間,北京人許莊發現後,移置碧霞元君祠,時僅殘存篆書29字,餘石不知去向。清乾隆五年(1740),碧霞元君祠焚於火,該石復失。至嘉慶二十年(1815)春,泰安縣令蔣因培於玉女池訪得,僅殘石 2塊,篆刻10字,為“斯臣去疾”、“昧死”、“臣請”,“矣臣”,俗稱“十字石”,屬秦二世詔文,即嵌此二石於東嶽廟西壁。道光十二年(1832) 壁牆坍塌,邑人劉傳業移置山下道院壁間。宣統二年(1910)提學羅正均等復移置岱廟環詠亭前,鑿石為室,圍以鐵楹保護。現刻石存岱廟東御座院中,除“斯”、“昧死” 3字各殘存半外,餘字尚完整。刻石與道光十二年徐宗幹、宣統二年俞慶瀾題記二石合併疊砌,築亭保護。刻石殘高、寬均34釐米,是中國現存的最早石刻之一,有北宋拓本165 字傳世,《史記》則載有全文,對於研究中國碑刻源流和書法藝術具有重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