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押

[拼音]:gaodeng jiaoyu

[英文]:higher education

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礎之上的各種專業教育。程度上一般分專修科、本科和研究生班。教學組織和形式有全日制的和業餘的,面授的和非面授的,學校形式的和非學校形式的等等。高等教育一般擔負著培養各種專門人才和開展科學研究的雙重任務。按各國的傳統習慣,實施高等教育的機構通常是大學、學院和專科學校。大學一般分文、理、法、教育、農、工、商、醫等學院。

在西方,高等教育的產生可追溯到公元前6~前4世紀。古希臘的高等學校,為國家主辦的體育館和青年軍訓團,以及哲學家辦的哲學學校。15、16歲青年入國家體育館,學習五項競技和文法、修辭、哲學。18~20歲的青年可進軍訓團,接受軍事訓練,並學習國家的法律和政治。18~20歲的青年也可進哲學家辦的哲學學校,研究哲學、算術、幾何學、天文學和音樂理論。公元 425年,羅馬帝國在各大城市創辦高等學校,以學習修辭、演說和辯論術為主要內容。12、13世紀,由於工商業繁榮發達,各大城市先後出現了大學。最早有義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法國的巴黎大學、英國的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等。德國到14世紀才出現大學。俄國科學家M.B.羅蒙諾索夫於1755年創辦了莫斯科大學,下設法律、哲學和醫學三個系,還建立了物理實驗室、解剖室等。美國高等教育是在1860年以後學習西歐的教育經驗發展起來的,發展較快。

在中國,高等教育由來已久。早在奴隸社會的西周時期,設在王都和諸侯都城的“國學”即有實施高等教育的內容。周王的“辟雍”,諸侯的“泮官”,都相當於後世的大學。在封建社會時期,西漢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在中央設立了太學,以五經博士為教官,置博士弟子(太學生)50人。後來太學有了很大的發展。晉代始立國子學,其後改為國子監,歷代因之,至清末始廢。隋唐時期設立了各種專門學校,如書學、算學、律學、醫學等。唐朝出現了“書院”。最初,書院只是藏書和修書的地方,五代以後才具有高等學校性質。從宋朝到清朝,書院逐漸增多,成為名儒大師聚徒講學的場所。著名的有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湖南衡陽石鼓書院,長沙嶽麓書院,河南商邱應天府書院等,書院多采取教師自由講學或集體研究的方式,探討經邦濟世之術。中國的書院在培養人才、研究學術和著書立說方面都有不少成就。清末有些書院已不屬於高等教育的範疇。中國的書院制度延續1000多年,直到1901年才完全廢止,清政府諭令各省州縣均改設學堂(見中國古代書院)。

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形成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響很深。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為適應“洋務運動”的需要,一批維新派人士創辦了“洋務學堂”,如1862年的京師同文館,1863年的上海廣方言館,1866年福建馬尾船政局附設的船政學堂,1868年的天津武備學堂以及廣東的水陸師學堂,1881年的天津水師學堂等。這些學堂都是專科性質的學校。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設京師大學堂為中國近代高等教育之始。1904年清政府批准張之洞仿照日本教育制度而擬訂的《學堂章程》(通稱《奏定學堂章程》),在章程中,高等教育包括高等學堂(3年),分科大學堂(3~4年),通儒院(5年),共三級,全學程長達11~12年。其教育方針,則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1911年辛亥革命後,在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教育總長蔡元培主持下,高等教育進一步引進了西方資產階級的科學教育內容。1922年9月,北洋軍閥政府教育部又以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制度為藍本,公佈《學校系統改革案》,其中規定大學修業年限為4~6年,採用“選科制”。在近代中國,伴隨著帝國主義的文化侵略,一些外國教會和私人也在中國舉辦了一批高等學校(見外國教會在中國辦的學校)。國民黨時期,高等教育發展緩慢。全國約有二百所高等學校。大都實行學年學分制。

舊中國的高等教育受封建法西斯教育和奴化教育的影響較深。但是,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高等教育特別是高等幹部教育迅速發展,舉辦了紅軍大學、抗日軍政大學、馬列學院、魯迅藝術學院、華北聯合大學等,為新中國的社會主義高等教育開了先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接管了全國的高等學校,並對高等教育進行了改革,取消了國民黨的反動政治教育課程和一般教會學校的神學課程,改革了舊學制,頒佈了統一的規章制度。

1951~1953年,中國高等學校進行了院系調整,加強了培養人才的計劃性,使高等教育更加有效地為國家經濟建設服務。這次調整,主要參照蘇聯的經驗,把高等學校分為兩種型別:一是綜合性大學,一是獨立學院和專科學校。綜合性大學分文理兩科,直接設系,取消了學院一級。獨立學院和專科學校按專科性質分設若干系科。少數帶有綜合性質的專業學校,仍保留大學名稱,如工業大學、農業大學、醫科大學、科技大學等。師範院校仍保留師範大學、師範學院和師範專科學校三種,設文、理、教育三類專業。另外還專設外語學院、體育學院和音樂、戲劇、美術、電影等各類藝術院校。經過院系調整,中國高等教育,特別是理工科院校數量有了較大的發展,教育教學質量有了顯著的提高。同時,高等學校的佈局也較前合理,邊遠地區的高等教育得到了加強。但是這次調整使理工分離,學科分立,不利於邊緣學科的發展和人才的綜合性訓練;對文科、政法、財經諸專業人才的培養重視不夠,專業設定太窄。

1952年底,中央人民政府成立高等教育部。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公佈《關於修訂高等學校領導關係的決定》,強調高等教育部要與中央各有關業務部門密切配合,對全國高等學校實行統一與集中領導。1956年5月,高等教育部頒發試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學校章程草案》,進一步明確規定了高等學校的基本任務。

1958年高等教育部和教育部合併成為教育部。1963年,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國務院發出《關於加強高等學校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決定》(試行草案),對教育部,中央各業務部門和省、市、自治區人民委員會對高等學校的管理工作做了適當的分工。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高等教育受到了極大的摧殘和破壞。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以後,特別是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高等教育事業發生了重大變化,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中國高等教育雖然經過了上述曲折的道路,但是和過去相比,仍取得了很大的成績。1950年,全國除臺灣省外,只有高等學校227所,其中公立學校138所,佔61%,私立學校65所,佔29%,教會辦的學校和接受教會津貼的學校24所,佔10%。全國在校大學生1947年只有150702人。1982年,全國已有高等學校715所,比1950年增加3倍多,在校大學生為115.4萬人,比1947年增加7倍多。

中國現行高等教育的學制,本科修業年限多數為4年,醫學院和少數理工科院校為5年或6年。高等專科學校的修業年限為2~3年。研究生分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兩個階段,修業年限各為2~3年。

當代世界許多國家都面臨著青年就業問題,都在努力從高等教育方面開闢各種途徑以解決這個日益急迫的問題。短期大學、部分時間制大學、半工半讀高等學校、廣播電視大學、函授大學等,在各國應運而生,自學輔導和自學活動也相應地發展起來,高等教育已大大超出傳統的大學制度。中國在高等教育改革中,也注意了多層次、多規格和多種形式的辦學方法,以滿足青年的多種升學要求和就業要求。

由於當代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需要,高等學校必須面向生產,面向社會,同經濟部門掛鉤,培養各種企業和服務行業所需要的人才。中國高等學校立足於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人才,已在適當加寬某些專業的教育內容,包括應用技術的教育內容,以增強畢業生對工作的適應性,滿足國家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的需要。中國高等學校在逐漸打破系、科、校際的界限,發展多種新學科,使文、理、工、農、醫各學科相互滲透,共同配合,以適應新技術革命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

世界各國的高等學校往往既是培養專門人才的場所,又是科學研究的中心。中國的高等學校承擔教學與科研的雙重任務,對現有企業的技術改造、經營管理,特別是對國家重大建設專案的科研攻關課題,也在越來越多地發揮自己的作用。 (見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