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語

[拼音]:Handai yamu

漢代在山崖或岩層中開鑿洞穴為墓室的墓葬。墓的規模大小不等,墓道多為狹長的橫穴,一般都附有排水設施。崖墓在東漢時流行於四川地區,並延續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崖墓中的隨葬品與同時期的磚室墓基本相同。

四川地區的東漢崖墓,俗稱蠻洞。往往是幾十座聚集於一處,分佈密集,錯落有致,應是有計劃開鑿的。墓室有單室、前後室和多室的,一般規模不大。成都天回山3號墓,是一座大型崖墓,墓室長19.05米,寬1.75~2米,高1.86米,有前、後室和6個側室,墓室內放置瓦棺、石棺14副。有些墓的墓壁上刻有墓表,紀年多為東漢晚期的年號。有的墓在墓門、墓壁以及石棺上,雕刻畫像和圖案,題材與當地畫像磚墓相類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崖墓,墓室一般較東漢時期狹小。

近年來在河北、山東、江蘇等省,發現一些西漢時期的大型洞室墓,墓室都開鑿在山岩之中,也應屬於崖墓。河北滿城漢墓和山東曲阜九龍山漢墓,墓室結構複雜,一般有墓道、前後墓室、耳室和側室等,並有較為完整的排水系統。江蘇銅山龜山漢墓,有的墓道為豎井式,在墓道下部向東、南橫鑿出兩墓室。這類崖墓規模巨集大,為諸侯王及其親屬等高階貴族的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