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社會工作思想

[拼音]:sanwen dianying

[英文]:film prose

20世紀20~30年代在歐洲出現的與詩電影相對而言的藝術流派和電影樣式。蘇聯散文電影的主要代表С.И.尤特凱維奇、С.А.格拉西莫夫等認為電影藝術的中心任務是塑造“能夠使觀眾喜愛的主人公”;影片中主要的是“人、他們的行動、他們的相互關係”;“形像只有通過與其他人們的相互關係、與事件的相互關係,才有可能創造出來”。主張電影“向散文學習”。代表作品有《夏伯陽》、《列寧在十月》、《馬克辛三部曲》等。這些影片或塑造了革命領袖形像,或描寫了英雄人物的思想發展和性格成長,它們通過敘事結構和對人物的心理刻劃,表現了時代環境,歌頌了無產階級革命鬥爭以及歷史上的豐功偉績。40年代以後被認為與“戲劇電影”相對而言的散文電影,以美國影片《公民凱恩》與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為開端。這類影片不遵循傳統的戲劇結構形式,不採用貫串完整的情節衝突,而是通過多種敘述手段,用多側面、多層次、多聲部的手法,使作品更加接近生活的本來形態,以造成親切可信的藝術效果。但這類影片並不排斥戲劇性,而是從自然的日常生活與鬆散的散文結構中表現現實生活中的戲劇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