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皇帝制度

[拼音]:baike quanshu

[英文]:encyclopaedia

薈萃人類各學科、各門類一切基本知識的出版物,它既是為使用者解決疑難問題的工具書,又是為廣大讀者提供系統知識的教科書。

歷史

中國人在較早的時侯就用分門別類的方式編出傳播知識的工具書。相傳在西周時就已出現,後來在漢代又經多人增補的《爾雅》(公元前 2世紀),被視為中國最早的工具書。這部書包含19個門類,解釋字和詞的含義,解釋天地、山川、草木、禽獸、牲畜、魚蟲、宮殿和親屬等名稱,說明其內容,具有百科全書雛型。

中國有編撰類書的傳統,類書也是百科全書型的著作。遠在漢末三國魏文帝時就編出第一部完整的類書《皇覽》(220~226),廣集經傳,隨類相從,字數達800萬。這種類書以後各代都有編撰,總計大小有三四百種,其中最大型的有明代永樂皇帝命解縉、姚廣孝等編的《永樂大典》(成於1408年),共22937卷,約3.7億字,裝成11095冊,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但是以類書而論,清代蔣廷錫的《古今圖書整合》(1726,共1萬卷),編得比《永樂大典》更切合實用,可惜引文不完全準確。

無論東方西方,學者們為了把各種知識推廣和傳之後代,幾千年來一直在編撰當時最適用最有效的百科全書型別的書。

在歐洲古希臘,公元前5~前4世紀已開始出現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德謨克利特(公元前460~前370)和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把當時所知道的各種科學知識,寫進他們的著作。這些著作都是為講學用的,可見古希臘最初的百科全書型別的書是教育性質的。古羅馬的 M.T.瓦洛(公元前116~前27)編寫的《學科要義》和老普里尼(公元23~79)編寫的《自然史》,也是古代百科全書型別的著作。

西方百科全書型別的著作,有兩個發展階段:從5~16世紀,從16~18世紀。前一階段主要是僧侶在修道院為培養神職人員所編的課本,雖然涉及各種知識,但是偏重神學。這個時期的代表作有:伊西多爾(560~636)的《詞源》和文岑(1190~1264)的《大寶鑑》。後一階段,由於科學發明漸多,知識傳播日廣,生產又迅速發展,課本式的著作已經不能適應客觀的需要,必須編出新型的完備的工具書。

18世紀中葉,在法國出現了啟蒙運動,傳播唯物主義思想,反對宗教迷信和君主專制,反對束縛生產力發展的封建制度。唯物主義哲學家D.狄德羅(1713~1784)等人主張在各學科各知識部門批評舊思想,宣傳新思想,介紹最新科技和生產知識,促進社會發展。當時以狄德羅為首編輯百科全書,形成了百科全書派。狄德羅等人主編的百科全書自1751年開始出版到1772年,共出了28卷。這部百科全書的傳播,動搖了封建思想基礎,成為1789年掀起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重要因素之一。這部百科全書的正式名稱是《百科全書,或科學、藝術與手工藝詞典》。“百科全書”是 encyclopaedia的譯名,此詞源出於希臘文,是“全面教育”的意思。隨著各國所編的百科全書的出版,這個詞的含義逐漸變化和擴大,有一切知識都包括在內的意思。

英國從1768年開始出版《不列顛百科全書》,一再修訂,現在已出到 15版(從1929年起改由美國編輯出版)。德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國,接著還有美國、俄國以及日本等,也先後編輯出版自己的百科全書。現在世界許多國家都出版了各種百科全書。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素有編輯類書傳統的中國學者們認識到過去的類書只是摭拾已有書籍中的知識資料,分門別類地輯成不夠完備的工具書,而且大多數是詩文章句、典故辭藻的摘錄,很少科學知識,更沒有外國的資料和最新科技成就的介紹,認為應編出新型的百科全書。清代末年有人編譯日本中學教材,用《普通百科全書》之名出版,實際上是一種叢書。民國初年出過《日用百科全書》、《少年百科全書》,雖有百科全書之名,實際上也只是簡單的常識性的文集。1936年出版的《辭海》是既解釋語詞又提供各門學科知識的百科全書型別的辭書。1978年,國務院決定成立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和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開始編纂《中國大百科全書》,這才是中國編輯出版的第一部現代型百科全書。自1980年起,這部書開始按學科分類分卷出版。

種類

百科全書在性質上可分為兩類:綜合性百科全書和專業性百科全書。前者把各學科、各門類的知識綜合地編在一套書裡,後者只把某一學科或某一領域的知識彙編而成。《中國大百科全書》、《蘇聯大百科全書》、《不列顛百科全書》、法國《大拉魯斯百科全書》、德國《布洛克豪斯百科全書》等都是綜合性百科全書。專業性的百科全書則有《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國農業百科全書》、美國《科學技術百科全書》、《蘇聯軍事百科全書》等等。

從編法看,有按大類分卷的百科全書,如《中國大百科全書》,一個學科一卷或數卷,幾個小學科合為一卷。但世界各國一般綜合性百科全書都是把所有條目按標題字母順序排列,不是按學科分卷編寫的。另外,還有地區百科全書,宗教或民族百科全書及其他專題百科全書。

從卷數看,有大型的,一般是20~40卷(西班牙《歐美插圖百科全書》已出到 120卷),也有小型的,一般在10卷以內。

指導思想

任何百科全書的編輯都有自己的指導思想。狄德羅主編的《法國百科全書》是以資產階級的唯物主義觀點為指導。《蘇聯大百科全書》說自己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大百科全書》明確地標出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

百科全書是學術性著作,對學術上的不同流派,凡有獨特見解的,都要充分反映,使讀者能瞭解到這些學術上的不同觀點,得到廣泛的知識。

編法

綜合性的或專業性的百科全書,都以條目的形式按知識主題對各學科的內容作出全面、系統、簡明扼要的敘述和介紹。根據編輯意圖,各條目或詳或簡,分為大條、中條、小條。

200 年來,各國百科全書的編撰,向來有大條目主義和小條目主義之分。大條目的優點是敘述詳盡而有系統,缺點是不便於檢索,使用者不能迅速地尋找到自己需要的解說。小條目則相反,易於檢索,但是各條目介紹的知識不全面,不繫統。大條目編法適於閱讀,具有更強的教育作用;小條目編法適於查閱,有靈活省時的工具書的作用。

《中國大百科全書》採用以中、小條目為主的編纂方法。大條目不過長,約在兩三萬字之間;中、小條目則是數百字到數千字。

一般綜合性的百科全書收條七八萬個到十萬個,字數在七八千萬至一億左右。須有數百人、數千人甚至上萬人蔘加撰寫。

經過一二百年積累編寫經驗,世界各國的百科全書已經形成一套體例,其中最重要的是:

(1)參見。許多條目在釋文中標出那些內容、概念上互相聯絡的其他條目,用特定的符號標出,以便使用者翻閱參考,取得更完整的知識。

(2)參考書目。在重要條目之後,列出參考書目,以便讀者取得更進一步的專業知識,或認識鑽研某一問題、某一專門學科的途徑。

(3)索引。每一部百科全書必須有多種索引,使讀者能迅速查到所需要的條目。最重要的是“內容索引”。索引主題數要多於全書條目總數幾倍至十幾倍,以使讀者左右通達,觸類旁通,取得更廣泛、更深入的知識。

(4)附錄。在書末附上多種必要的參考資料和圖表,如大事記、元素表、度量衡表以及人名地名索引等。《中國大百科全書》在每一學科之前還附一篇該學科的總論或綜述,以及每一學科的分類目錄,使讀者能獲知該學科的全貌。

(5)圖片。世界各國的百科全書都重檢視片與文字的配合,黑白圖和彩色圖並重,有些百科全書文字與圖片的篇幅幾乎相等。這樣文以圖顯,圖以文明,能讓使用者更全面、更深入、更迅速地掌握各種知識。

修訂

百科全書包括許多學科,各學科的內容在不斷更新,但是百科全書卷帙浩繁,重印再版都比較困難。由於百科全書的部分內容和科學文化知識的不斷更新存在著矛盾,各國百科全書採取幾種不同的修訂辦法來解決它。一種是再版修訂法,即隔一段時間,一般是10年左右再版一次,把全書條目修改一次;一種是連續修訂法,即每隔一兩年重印一次,把一部分必須更新的條目加以修訂,其他不動(修訂的數量約佔全書5~10%);再有一種是補卷法,即把更新條目編印成一兩卷,作為原版的增篇。一般百科全書每年都出版一卷《年鑑》,把一年來的變化,主要是經濟生產等方面的統計數字以及一部分更新的知識獨立地編為一卷。

新發展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國現在已開始利用電子計算機編排、印刷百科全書,並製出各種索引。對於書中有關音樂方面的條目,有的出版社還附上小型密紋唱片或錄音磁帶,與本書一同發行。近年來有些國家試製一種視聽機,把各種條目錄音,與電視片同時使用。使用者開啟這種機器,一面聽條目內容的口述,一面在電視螢幕上看到所講條目的各種實物的形象。利用電子計算機,還隨時可以檢索所需要的條目,把它印出,這是百科全書的一項新發展。(見彩圖)

參考文章

《百科全書》的由來文學推理素材寫推理小說的百科全書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