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義耳,R.

[拼音]:Makesi

[英文]:Karl Marx (1818~1883)

全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導師和領袖,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社會學的創始人。

生平

馬克思於1818年5月5日出生於德國特利爾城的一個律師家庭。1835年在特利爾中學畢業後,最初就學于波恩大學法律系,後轉入柏林大學法律系。在大學期間,馬克思認真研究黑格爾哲學,結識了青年黑格爾派的代表人物。1841年畢業於柏林大學,並以《論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區別》的論文,獲耶拿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次年任《萊茵報》主編。1844年4月,撰寫《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8月與F.恩格斯在巴黎會面,同年合著《神聖家族》,開始清算舊的哲學觀念。1846年與恩格斯在布魯塞爾建立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同年夏與恩格斯完成《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的主要章節。1847年與恩格斯一道加入共產主義者同盟,並受託以宣言的形式起草共產主義者同盟的綱領。次年,綱領以《共產黨宣言》為名在倫敦問世。在此後的幾年間,馬克思潛心研究政治經濟學,於1863年著手撰寫三卷本《資本論》,並於兩年後完稿。1864年9月,國際工人協會在倫敦成立,馬克思當選為協會臨時委員會委員。直到逝世前,他一直在領導國際工人運動,同各種各樣的機會主義進行鬥爭。巴黎公社起義爆發後,馬克思滿懷革命的激情撰寫了《法蘭西內戰》,並於1871年6 月由恩格斯譯成德文發表在《人民國家報》上。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在倫敦溘然長逝。

基本理論觀點

在馬克思一生的著作中,以及在恩格斯的著作中,都沒有使用過“社會學”這一名稱,但在馬克思的社會理論中,包含著豐富的社會學思想。他關於社會有機體的學說是其社會學思想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提出了人化自然的概念,並且表明,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他認為,人與自然的統一是通過人對自然的改造才得以實現的,即人只有在社會中通過社會的勞動,才能使自然成為人和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人與人之間也是由於參與社會活動而相互有機地統一起來的。人作為有意識的社會存在物,是在社會中最後實現了人與自然、人與人的有機統一。這一社會有機整體的學說以及有機體內各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在1859年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通過概括為社會的經濟形態的方式得到了最完整的表述。馬克思指出:“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係,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係。這些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82~83頁)。馬克思這一對社會總的看法,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理論的基礎,馬克思本人的所有社會學思想都是以此作為出發點的。

關於社會的經濟結構

馬克思認為,在社會的有機整體中,經濟結構是社會現實的基礎結構,它是人們在生活、交換、分配、消費和社會勞動分工等經濟活動過程中表現的相互關係的總和。他認為,生產勞動是人類社會的基本活動,生產不僅為消費創造出物件,還決定消費者消費的社會性。這樣,生產就變成了社會的生產,是在一定生產資料的佔有關係中進行的。由於對生產資料佔有關係的差異,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得到的社會分配就不同,這就決定了人們之間的各種社會關係的差異。社會生產是生產關係的基礎。馬克思接著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們在生產勞動中結成的生產關係是不平等的,勞動者在生產中處在極其低下的廉價商品的地位。他把這樣一種生產活動稱之為異化勞動。對勞動者而言,勞動物件、勞動過程乃至勞動結果的分配和交換,都變成了外在的、異己的東西。造成這種異化現象的根源,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制。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通過對商品、貨幣和資本之間的關係的研究,進一步揭示了在生產勞動中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對剩餘價值的佔有。他認為,人們在社會生產中的地位、對生產資料的關係以及對生產成果的分配方式,決定了社會生活領域中的其他一切活動,特別是決定了某一社會階級和階層的社會位置。

關於社會的階級結構

在社會有機體中與社會的經濟結構密切關聯的是社會的階級結構,它由在社會的經濟結構中佔有一定的地位和身份的人群所組成。他們在現實的社會中,依照是否佔有生產資料和佔有的多寡,劃分為不同的階級。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裡明確指出,資本主義社會使階級的對立簡單化。隨著大工業生產的發展,造就出兩大對抗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處於兩大階級之間的是搖擺不定的或保守反動、或可站在無產階級一邊的中等階級。在階級結構中,處於最底層的是流氓無產者。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階級和階層結構的分析,反映出一個基本的社會事實,即現存社會的經濟結構的矛盾狀況,一定要反映到階級結構中來;階級的對立、矛盾、衝突和鬥爭,實際上是人們在社會生產中所構成的生產關係的本質的反映。工人階級在社會生產中喪失了對生產資料的支配權,自身也淪為商品,這就決定了工人階級受剝削和受壓迫的社會身份和地位。資產階級因其對生產資料的佔有關係,對工人階級實行統治。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階級結構進行分析的社會學意義,在於喚醒工人階級的階級意識,使他們認識到自己身上所肩負著的消滅私有制的歷史使命。他還指出要完成這一使命,工人階級必須建立自己的政治組織,通過革命鬥爭取代資產階級的統治。

關於社會的政治結構

馬克思在追溯法國資產階級國家的產生和發展的歷史時指出,包括官僚、法官、軍隊、警察和教會在內的龐大的國家機器,構成了一個社會的政治結構。他認為,有一定的市民社會,就會有市民社會的正式表現的政治國家。任何社會的政治結構都將體現那一社會的階級和經濟結構的特徵。馬克思以階級的統治作為起點,揭示出國家在整個社會中所發揮的基本職能。他認為,國家是階級鬥爭的產物,是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工具,是施行一個階級對另一個階級統治的手段。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為維護自身的利益,建立起最高的組織形式──政黨,它同國家這種社會組織一樣,是社會政治結構中的一個重要因素。馬克思在總結巴黎公社失敗的經驗教訓時指出,無產階級不能簡單地掌握現成的資產階級國家機器並使它運轉,必須摧毀資產階級的國家機器,建立自己的政權。

關於社會的思想文化結構

在馬克思看來,置於社會的政治結構之上的,還有一個社會的思想文化結構。它包括各種不同的情感、幻想和思想方式,即各種各樣的社會意識和社會心理。馬克思指出,一定社會的思想文化結構本身,體現著該社會的經濟結構的內容,它具有階級性,可區分為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的思想文化。一個階級是社會上佔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佔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思想文化結構受制於社會的物質生產關係,但它自身具有相當程度上的獨立性,並以此反作用於社會。基本的社會功能是用思想意識去調節人們的現實活動,在社會變遷中傳播革命思想,從而起到一定的聯盟和團結的作用。馬克思在研究人類社會的宗教意識及一般意識形態時還特別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條件下,揭露宗教意識的虛幻性,喚醒工人階級的集體意識,對於社會主義革命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關於社會變遷

馬克思曾用社會的經濟形態來概括社會有機整體的發生、發展和變化的過程。他把社會形態的歷史變遷總結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等歷史過程。在一社會形態向另一高階社會形態過渡時,具體表現為每一社會形態內以社會的經濟結構為基礎的各社會結構間的矛盾運動。馬克思把它總結為:“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活動的現存生產關係或財產關係(這只是生產關係法律用語)發生矛盾。於是這些關係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同上書,第82~83頁)。這樣,他將社會變遷的根源歸結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將社會變遷的形式表達為社會革命。在階級社會中,這一變遷過程還表現為階級之間的對立、矛盾、衝突和鬥爭。馬克思認為,所有階級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動力。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對立和鬥爭。馬克思科學地預見到,社會主義終將取代資本主義。馬克思所闡明的,以社會的經濟結構為基礎,以生產力的發展為動力的社會整體觀,是辯證的,是社會中各種因素和諧與矛盾、平衡與運動的辯證的統一。

關於經驗研究

馬克思在對社會的巨集觀結構進行理論研究的同時,還對當時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微觀結構進行了認真的經驗探索。1843年任《萊茵報》主編時,馬克思為剖析市民社會,對摩塞爾的農民生活狀況進行了考察,並研究了這一地區的社會問題。1880年,應法國《社會主義評論》雜誌主編B.馬隆的邀請,馬克思設計出社會學史上的第一份調查問卷,以瞭解法國的工人階級狀況。這份調查表提出了近百個問題,其中研究勞動條件的佔45%,研究工人物質狀況和法律地位的佔35%,研究工人組織和合作組織的佔20%。馬克思還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方式形成的歷史進行了經驗研究。他在撰寫鉅著《資本論》時,閱讀了大量的書籍和報刊,佔有了大量的包括官方公報、會議記錄、經濟和社會統計資料在內的數量材料。為使論據真實可信,他還研究了德、俄、法、美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歷史和現狀,最終集實地考察、親身觀察、歷史文獻分析、統計資料分析、社會調查等社會學研究方法為一體,奠定了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經驗研究的基礎。

貢獻和影響

馬克思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奠基人。他與恩格斯所共同創立的唯物主義歷史觀,為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奠定了一般理論和方法論的基礎,也使馬克思主義的經濟社會學、政治社會學和知識社會學等粗具規模。在往後的馬克思主義者的繼續努力下,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在世界各國傳播甚廣,成為被各國學術界公認的社會學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思想傳統。

馬克思同時代的許多社會學家都深受馬克思學說的影響,如F.滕尼斯、G.齊美爾、M.韋伯、É.迪爾凱姆等。20世紀初,德國社會學家K.曼海姆以馬克思的社會意識形態的理論為起點,建立了知識社會學的體系。20世世50~60年代,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已成為西方社會學的主要研究範疇。同時,衝突理論、依附發展理論、批判的社會學以及各種各樣的“新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理論,都試圖從馬克思的社會學思想中尋求理論支援。

參考書目

Anthony Giddens,Cɑpitɑlism ɑnd Modern Sociɑl Theory: AnAnɑlysisof theWritinɡs of Mɑrx,DurkheimɑndMɑxWebe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1971.

HenriLefebvre , TheSocioloɡy of Mɑrx.(TrɑnslɑtedbyNorbertGutermɑr). NewYork:Pantheon Books,A Division of Random House.

JonathemTurnerandLeonardBeeghley, The Emergence of Sociologial Theory.The Qrsey Press,Homewood,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