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B2

[拼音]:niaobengzheng

[英文]:diabetes insipidus

因抗利尿激素(ADH)的作用完全性或部分性缺乏,致腎遠曲小管和集合管對水的重吸收減少的內分泌病。患者排出大量低滲尿,並伴有口渴、多飲等水代謝紊亂。測定禁水或靜脈滴注高滲鹽水、注射血管加壓素前後血、尿滲透壓及血ADH水平的變化,可鑑別不同病因引起的尿崩症。治療應先做病因治療,完全缺乏ADH的患者應長期補充ADH製劑或採用藥物治療,部分缺乏ADH及腎臟對ADH無反應的患者可用藥物治療。尿崩症可見於任何年齡,以青年人多見,男女之比為2:1。

分類

主要有以下幾種分類:

(1)按病情輕重可分為部分性尿崩症(每日尿量約為5~10L)和完全性尿崩症(每日尿量多在 10L以上)。

(2)按病程長短可分為暫時性(見於顱腦手術後)及永久性尿崩症。

(3)按病變部位可分為下丘腦垂體性(中樞性)及腎性尿崩症。

(4)按病因分類,下丘腦垂體性尿崩症(亦稱中樞性尿崩症),有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前者原因不明,也稱為特發性,還有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及X染色體隱性遺傳者;後者可因顱內腫瘤(顱咽管瘤、松果體瘤、垂體瘤、膠質瘤)、炎症(結核性腦膜炎、真菌性腦膜炎、腦炎、梅毒)、浸潤性疾病(黃色瘤、結節病、白血病、嗜酸性肉芽腫、組織細胞增生症)、顱腦手術及外傷、血管病變等。腎性尿崩症亦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前者為遺傳性疾病,屬性連鎖隱性遺傳,通過女性遺傳,患者多為男性;後者見於慢性腎功能衰竭、尿路梗阻、低鉀血癥及高鈣血癥引起的腎小管功能失常。

病因和發病

正常人每日尿量僅1.5L左右。任何情況使ADH分泌不足或不能釋放,或腎臟對ADH不反應都使尿液無法濃縮而有多尿,隨之有多飲。凡下丘腦視上核及室旁核的神經細胞、神經軸突通路及神經垂體病變均可導致ADH產生及分泌不足和(或)ADH不能在垂體後葉儲存和釋放,稱為中樞性尿崩症。凡腎臟有器質性病變或有遺傳性 ADH受體、受體-腺苷環化酶系統或腺苷環化酶後步驟缺陷,對ADH無反應者稱腎性尿崩症。

臨床表現

大多數患者起病緩慢,數日數週內病情逐漸明顯。少數患者可述說出發病時間。患者尿量明顯增加,一般每日排尿量變化不大,一晝夜多為5~10L左右,尿比重低,多在1.001~1.005間,尿滲透壓在100~300mmol/L(100~300mOsm/L),低於血滲透壓。兒童患者易有夜間遺尿。

尿量多少與ADH缺乏的程度有關,同時也與尿中溶質量有關,高鹽、高蛋白質飲食使尿中溶質增加,排尿更增。由於大量排出低滲尿液,機體失水,血容量減少,血液滲透壓則升高,引起煩渴,大量飲水,喜涼飲,以保持血滲透壓不至過高,血容量接近正常。患者面板粘膜乾燥、虛弱、睏倦、失眠、記憶力減退、心悸、便祕,進餐必須是稀食。通常情況下,由於大量飲水補充體液,健康不受嚴重影響,但常影響夜間睡眠,可以勝任一定的工作。但在顱腦創傷等意識喪失或麻醉手術等情況下,若不及時補充足量水分可致嚴重缺水,血液以及細胞內液滲透壓明顯增高而危及生命。尿崩症有時伴渴感中樞障礙稱尿崩症伴渴感減退綜合徵。由於無渴感而不思飲水致嚴重缺水、高滲狀態,腦細胞脫水出現明顯的神經症狀,頭痛、煩躁、性格改變、神智模糊、譫妄以致昏迷。繼發於腫瘤引起者,可因腫瘤壓迫周圍腦組織出現頭痛、視力下降、視野缺損、厭食及嗜睡等。

下丘腦、垂體手術引起的尿崩症於手術後當時或幾天內發生。若僅僅是因為麻醉和手術使 ADH釋放暫時受抑制,多尿現象常於1周內消失。若手術損傷破壞了下丘腦、視上核或神經垂體束則發生永久性尿崩症。也有一部分病人起初由於ADH釋放受抑制發生多尿,大約持續1周,待ADH釋放功能恢復時又好轉,但貯備的ADH全部釋放完畢則出現永久性尿崩症。

腎上腺皮質激素與ADH拮抗,抑制ADH釋放,並增加溶質的排出,當尿崩症合併垂體前葉功能減退時,由於垂體前葉分泌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減少使腎上腺皮質激素缺乏,上述的各種作用因而減弱可使尿崩症症狀改善。因此在尿崩症患者多飲多尿症狀改善時,一定要考慮到是否下丘腦垂體病變有擴充套件,導致垂體前葉功能低減。而在給尿崩症患者補充腎上腺皮質激素後,有可能多飲多尿症狀反加重。垂體前葉及後葉功能同時受損害多是因腫瘤引起。尿崩症在妊娠中期常加重,是由於這時腎上腺皮質激素增加,抑制ADH的分泌並拮抗其作用,同時由於腎上腺皮質激素及甲狀腺激素增加,使尿中溶質排出增多致尿量更增。分娩後尿崩症減輕,嬰兒吸吮乳頭也促使ADH釋放。

診斷

凡有多尿、煩渴、多飲者首先應檢查有無糖尿病等(由於大量溶質排出)引起的滲透性利尿。若尿糖檢查陰性,且尿比重很低,在1.001~1.005則應考慮尿崩症的可能性,包括中樞性以及腎性尿崩症均有可能存在。臨床上常通過限制病人飲水後觀察其尿量、尿比重、尿滲透壓、血滲透壓及血ADH水平的變化,用來與精神性多飲(精神因素引起的原發於多喝使體內水分過量,抑制了 ADH分泌而尿量大增)相區別。注射垂體後葉素觀察其效應可用以區別中樞性或腎性尿崩症。中樞性尿崩症注射垂體後葉素,尿量迅速減少,尿比重及滲透壓顯著上升,血滲透壓下降。部分性尿崩症者注射垂體後葉素尿滲透壓增加不如完全性者顯著。腎性尿崩症患者對加壓素無尿量減少的反應。有時採用口服或注射高張鹽水致成體內高滲狀態,以興奮ADH分泌幫助診斷。確診後需進一步尋找病因,需拍照頭顱及下丘腦、蝶鞍部位X射線照片以及 CT掃描、磁共振、腦血管造影等以發現腫瘤。顱咽管瘤及松果體瘤於蝶鞍上方常可見鈣化陰影。

治療

輕症患者,每日尿量在3~4L,不影響生活及工作,可不必治療,但應減少飲食中的食鹽量,避免高蛋白以減少滲透性利尿。藥物治療應用垂體後葉素,油劑垂體後葉素、鞣酸加壓素作用時間長,間隔3~7天注射一次,宜從小劑量開始,並同時限制飲水量,以防水中毒發生,長期應用療效逐漸降低。水製劑作用時間短,需1日多次注射很不方便,一般不用。粉劑自鼻腔吸入,長期應用刺激鼻粘膜發生萎縮,影響療效。尚有紙片可舌下含化用。垂體後葉素有升壓作用,且含催產素,不能用於孕婦。人工合成的血管加壓素DDAVP,由鼻粘膜吸入,作用強,維持時間長,升壓作用小,不含催產素。

非垂體後葉激素類藥物也為臨床常用。安妥明、氯磺丙脲等通過刺激ADH分泌或加強ADH的效用以改善多尿現象。服氯磺丙脲可發生低血糖,必須小心。雙氫氯噻嗪對中樞性和腎性尿崩症均有一定療效,該藥抑制鈉回吸收,使體內輕度缺鈉,加強水回吸收,使用時要同時限制鈉入量。雙氫氯噻嗪可致低血鉀,需注意補充。雙氫氯噻嗪對腎性尿崩症也有效。

腫瘤引起者應手術切除腫物,因腫瘤壓迫的視力改變等術後可消除,但手術很少能使尿崩症恢復。

參考書目

P.Bie,Osmoreceptors,Vasopressin and Control of Renal Water Exeretion,Physiol Rev.60:961,1980.

參考文章

哪些檢查可以幫助診斷尿崩症?內科為何下丘腦綜合徵會引起尿崩症?內科尿崩症患者激素替代治療常用藥物有哪幾種?內科尿崩症有哪些症狀?內科遺傳性尿崩症有哪些遺傳方式?內科哪些原因可引起繼發性尿崩症?內科垂體瘤術後除了注意觀察尿崩症情況外還應注意什麼?內科腎性尿崩症如何診斷?泌尿科/男科什麼原因可引起中樞性尿崩症?內科什麼是尿崩症?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