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東書局

[拼音]:shenyin jiangu lu

清代中葉崑曲演出臺本選錄。據琴隱翁道光十四年(1834)《序》,此書是王繼善從京師“輾轉購得原版,攜歸江南”,稍加補訂刊印的,原版可能出自清乾隆年間。書中所涉當時著名演員,均見李鬥《揚州畫舫錄》。全書收錄崑曲單折戲《琵琶記》16出、《荊釵記》 8出、《紅梨記》6出、《兒孫福》4出、《長生殿》6出、《牡丹亭》10出、《西廂記》6出、《鳴鳳記》4出、《鐵冠圖》6出,共66出。這些作品屢經明清以來崑曲藝人的藝術加工,他們根據舞臺演出的需要,不僅對文學劇本原作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取捨和增補,還批註了詳細的舞臺提示,作為創造舞臺形象和匡正舞臺弊病的規範。書名“審音鑑古”,即源於此。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從明中葉至清中葉近300年間崑曲舞臺藝術發展的歷史成果。

《審音鑑古錄》不同於一般的演出臺本,它接近於現代的導演指令碼或演出記錄本,其中幾乎包括了導演構思、導演設計以及具體藝術處理等有關導演工作的全部內容。記錄形式有以下幾種:

(1)正文行間插入“科介”說明。它比一般文學劇本的說明詳細得多,包括了與臺詞相應的形體動作、心理活動、表情和潛臺詞等。

(2)正文的“旁註”,是針對唱詞和唸白所作的舞臺說明。

(3)“上場按語”,是對人物形象的基調所作的舞臺提示,如《荊釵記·議親》一折,王十朋母的上場按語說:“切忌直身大步,口齒含糊。俗雲:‘夫人雖老,終是小姐出身;衣飾固舊,舉止禮度猶存’”。

(4)“眉批”,包括人物形象基調和表演方法。前者如《琵琶記·囑別》眉批:“趙氏五娘正媚芳年,嬌羞含忍,莫犯妖豔態度。”後者如《牡丹亭·離魂》眉批:“此係豔麗佳人沉痾心染,宜用聲嬌、氣怯、精倦、神疲之態,或憶可人,晴心更潔;或思酸楚,靈魂自徹。雖死還生,當留一線。”⑤總批,是關係到全劇的導演處理說明,如《荊釵記·舟中》一折結尾的批語:“《荊釵》以舟中而結;《琵琶》以書館為終,作結構關頭唱;其《廬墓》、《釵園》皆余文也。”“結構關頭”指全劇的高潮,“余文”指尾聲。此外,也有專為保留舞蹈身段而選入的劇目,如《荊釵記·上路》一折,旁註幾乎全為身段譜,故尾批說:“此出乃孫九皋首劇,身段雖繁,俱系畫景,惟恐失傳,故載身段。”

《審音鑑古錄》所集演出臺本的可貴,在於它將表演技術、形象創造、審美要求三者結合起來。如對《琵琶記》中蔡婆的表演,要求她“趣容小步,愛子如珍樣式”,但又要與《荊釵記》的同一型別人物王十朋母相區別,而且要“忌用蘇白,勿忘狀元之母身份”。對《西廂記》的惠明,則要求“初上作意懶聲低,走動形若病體。後被激,聲厲目怒,出手起腳俱用降龍伏虎之勢”,但是又要“莫犯無賴綠林身段”。這類舞臺提示,著重於人物精神氣質的把握,但又極講分寸感,防止過火。這都屬於傳統戲曲表演藝術中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