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天錫

[拼音]:fupin

[英文]:relief of the poor people and area

中國政府和社會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戶開發經濟、發展生產、擺脫貧困的一種社會工作。其基本內容與特點為:

(1)有近期、遠期的規劃和明確的目標,並有為實現規劃要求而制訂的具體計劃、步驟和措施。

(2)把治標和治本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治本為主。不僅幫助貧困戶通過發展生產解決生活困難,更重要的是幫助貧困地區開發經濟,從根本上擺脫貧困,走勤勞致富的道路。

(3)把政府各有關部門和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全面調動起來,互相配合,共同為貧困戶和貧困地區開發提供有效的幫助。

歷史演變

中國的扶貧工作大致經歷了3個階段:

(1)多種形式的生產自救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政府貫徹生產自救方針,採取發放救濟款資助生產和“以工代賑”等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對改變農村面貌,保障貧困戶生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個案型的扶貧階段。1978年以後,適應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形勢,有組織、有計劃地扶持貧困戶從發展生產和商品經濟入手,依靠國家、集體力量和群眾互助,採取幹部分工負責、富裕戶扶助貧困戶、逐戶落實等辦法,幫助貧困戶發揮自身潛能,達到擺脫貧困的目的。

(3)社群型的以經濟開發為主的扶貧階段。1983年起,國家在繼續扶持貧困戶發展生產的同時,投入更大力量對貧困地區實行經濟開發。在政府的領導和幫助下,各有關部門、機關、團體積極配合支援,幫助貧困地區發揮當地優勢,挖掘資源潛力,開闢生產門路,實行多種經營,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從根本上擺脫貧困,逐步走上致富道路。這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重要戰略措施。

確定貧困的標準

當今世界多數國家大多是以人們的收入狀況來確定貧困線。中國的貧困線主要以是否達到溫飽為標準來確定。根據國家統計局規定,1985年農民的消費水平,以年人均收入在 150元人民幣以下者為貧困型。以後各地實行的標準有些上升為 200元,有的發達地區多至1000元。列入貧困線內的扶貧物件分為兩類:

(1)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全國有18個片,包括革命老根據地、少數民族地區和邊遠山區。這類地區生活條件差,生產力發展緩慢,經濟、文化落後,部分農民溫飽問題尚未完全解決。

(2)零星的貧困縣和貧困戶。造成貧困的原因主要是人口多、勞力少,或家底薄,缺少基本生產和生活資料。

扶貧方式

貧困地區的經濟開發方式主要有:

(1)因地制宜地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和加工業,合理地開發礦業,有計劃地進行能源建設,發展交通運輸業。

(2)發展橫向經濟聯合,把貧困地區開發和發達地區發展結合起來,引進資訊、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

(3)組織發達地區和城市的工商企業、科研單位和中等專業學校、高等院校等與貧困地區建立長期聯絡,開展對口支援;組織能工巧匠和技術力量幫助貧困地區培訓科技人才。

(4)國家在資金、稅收等方面採取特殊的優惠政策。分別情況減免一定的稅收,資金適當集中,統籌安排,配套使用。

對貧困戶的扶持方式主要有:

(1)家庭自營式。扶持家庭發展各種農副業。

(2)創辦經濟實體。它以吸收貧困戶勞動力為主,從事專門生產或經營活動。

(3)經濟聯合式。在自願、互利的基礎上組織兩方或多方聯合起來,從事生產或經營,發展合作經濟。

(4)開發投資式。扶持貧困戶參加開發性生產專案的投資,以適應開發性生產的需要。

(5)安置就業式。將貧困戶的勞力安置到集體企業就業,使其獲得穩定的經濟收入。

意義和作用

中國由於歷史的和自然的原因,各地區之間和地區內部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東部和中、西部經濟技術水平有很大差別,特別是貧困地區的生產力發展十分緩慢。採取積極扶持措施,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戶致富,加快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對加強社會安定團結,加速社會主義建設,正確處理民族關係,發揚革命傳統,鞏固國防都有重要的作用。許多貧困地區的地下礦產資源和地表生物資源都比較豐富,有些還是國家經濟建設重要的急需的資源,有計劃地開發這些地方的經濟,可以帶動社群的發展;從全國整體考慮,開發這些地區可為將來國家經濟建設戰略重點轉移,有計劃地大規模地建設大西北、大西南打下基礎。

參考文章

“扶貧救心”隨想保健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