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環境法

[拼音]:shengyulüjianjie gujifa

[英文]:indirect estimation of fertility

從間接資料推導人口生育率引數的方法。間接資料有兩種來源:

(1)從人口普查或調查中專門設定的一兩個問題獲得;

(2)依賴普查或調查中必然涉及的一般性問題。間接資料與直接資料有很大區別,因而不能為常規的人口統計學方法所利用,由此發展的各種間接估計方法往往由一系列推算步驟構成,在很多情況下還要藉助於人口學模型,所以間接估計法也含有“間接”推導的意義。

間接估計方法產生於20世紀50年代末。1967年聯合國出版的《手冊4:從不完整資料估計人口引數的方法》第一次系統地收錄了這方面的成果,標誌著這一新的方法論已為世界所接受。此後,間接估計法得到長足的發展,已逐漸成為人口學體系中一個重要的方法論分支。為了進一步總結和推廣這個領域的研究成果,聯合國於1982年又編寫出版了《手冊10:對人口引數的間接估計方法》,它是人口學工作者使用間接估計法的基本參考書。

生育率間接估計法中包含了許多具體技術,但依據其使用的基礎資料,可大致分為利用年齡結構資料和利用婦女曾生育子女數資料兩類。

利用年齡結構資料

在一個未受到遷移活動影響的封閉人口中,某一時點 x歲以下的人口無疑為該時點前x年出生嬰兒的存留者,如果這個時期的分年齡組死亡率是已知的,根據該時點各年齡組人口數很容易反推出前一時期的出生人數,並可結合其他資料進一步計算人口出生率。因此,這種方法被稱為“逆存留法”。

“逆存留法”的一個變形是“親生子女法”,由美國人口學家趙利濟於1973年首次提出。這個方法的基本原理與逆存留法相同,但除了年齡結構資料外,還要求鑑別每個x歲以下兒童與其所在家庭戶成員的關係,以便把兒童與其生身母親聯絡起來。然後,分別反推出歷年的出生人數和育齡婦女人數。由於嬰兒和其母親的關係是已知的,所以用這種方法可以取得分年齡組婦女生育率、總和生育率等引數(見生育率)。

利用“逆存留法”要求年齡結構資料準確,同時所使用的死亡率資料也必須準確。但在實踐中,由於年齡資料的缺陷和不易準確估計嬰幼兒死亡率,因而運用“逆存留法”常常難以取得滿意的結果。

利用婦女曾生育子女數資料

包括:

(1)布拉斯型別的P/F方法。其基本原理由英國醫學統計學家 W.布拉斯提出。P代表按年齡分組婦女平均生育子女數,反映各年齡佇列婦女到調查時點的實際生育水平;F代表調查時點各年齡組婦女的累積生育率。顯然,在一個人口未經歷生育率變化的情況下,其P與F值應相等,P/F值為1。但是在實踐中,由於資料的質量問題,P/F的比值往往會出現偏離理想值的情況。P/F 方法的基本原理就在於利用這兩部分資料中的有用資訊,用P值對F值進行調整,以得到正確的婦女分年齡組生育率和總和生育率引數。根據基礎資料的豐富程度,P/F 方法可以演化出多種型別。如當開始出現生育率下降現象時,利用曾生育一個以上子女的婦女數(P1)與調查時點生育第一胎婦女數(F1)比較,可以避免由於生育率開始下降時處於生育後期的大齡婦女首先控制生育對引數估計的影響。另外,如同時按年齡和已婚時間雙重標準對婦女進行分組,用 P/F方法可得到分年齡組婚內生育率,從而避免婦女婚齡變動對引數估計的影響。

(2)布拉斯型別的P/F方法需要P和F兩類資料,僅僅有婦女曾生育子女數資料也可以估計生育率引數,但需要有兩次以上的調查資料。同一年齡佇列婦女在兩次調查間曾生育子女數的變化,是由該期間內婦女生育率所決定的。所以,利用分年齡組婦女平均生育子女數的增量,可以推匯出兩次調查間的生育率引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