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斯,P.

[拼音]:zhongshu

中國儒家的倫理道德範疇,也是一種政治道德範疇。通常被認為是處理人際關係的行為規範。

忠,就是要求為人辦事做到盡心盡力。孔子說“為人謀而不忠乎”,即此意。忠的另一層含義是對君主要竭誠盡心,孔子在同魯定公談話時曾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他認為忠君是很重要的,但卻是相對的,“臣事君以忠”是以“君使臣以禮”為條件的。恕,是以己推人的意思,要求用公正之心對待別人,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顏淵》)。據此,朱熹曾對“忠恕”作了如下的註釋:“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忠恕之道在孔子的倫理思想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曾子強調指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在孔子的學說中,忠恕是實行“仁”的方法,他總是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等思想,同他的仁的觀念聯絡起來。

隨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的加強,以及“君為臣綱”觀念的形成與深化,忠的觀念日益演化為主要是對君主的絕對服從,忠恕相比也更加強調忠,而且把不忠視為大逆不道。忠恕成為人民對統治者必盡的義務。

忠恕之道是中國傳統觀念的重要內容,在中國歷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起過複雜的作用。它作為一般處理人際關係的行為規範起過積極的作用。封建帝王們則利用忠恕之道愚弄臣民為他們效忠盡力,以鞏固其統治;但其中亦有不少人在忠君的口號下從事保家衛國的戰鬥。

參考文章

帶“忠恕”的詩句大全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