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富蘆花

[拼音]:libiyaren

[英文]:Libyans

北非利比亞人口占多數的民族。又稱“利比亞阿拉伯人”。約297萬人(1980),佔全國人口81.1%,主要分佈在北部的黎波里塔尼亞和昔蘭尼加沿海地帶。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型別。使用阿拉伯語,屬閃含語系閃米特語族。有文字。多信仰伊斯蘭教,屬遜尼派。

利比亞人由阿拉伯人和土著柏柏爾人長期融合而成,也含有腓尼基人、猶太人、希臘人和羅馬人的成分。7~11世紀,阿拉伯人陸續遷入利比亞,絕大部分為11世紀湧入的蘇萊姆部落的後裔,約佔總人口的30%。柏柏爾人多屬貝拉尼斯人和穆德齊茲人兩大部落。11世紀起,阿拉伯化過程加劇,當地大部分柏柏爾人被同化。16世紀起受奧斯曼土耳其人統治,16~18世紀,土耳其士兵同當地阿拉伯人或柏柏爾人婦女通婚,其後裔構成今日聚居在沿海地區米蘇拉塔的古盧格里人,成為利比亞人的一個特殊支系。1912年後,利比亞人受義大利殖民統治。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又先後受英、法、美帝國主義的奴役。經長期反抗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鬥爭,於1951年獲得獨立。

利比亞人傳統社會允許一夫多妻(見一夫多妻制家庭)。男女均行割禮。按父系續譜、居住和繼承財產。主要從事農業,種植大麥、小麥、玉米、橄欖、棗椰、菸草、花生和阿爾法草。20世紀50年代發現石油以來,經濟迅速發展。昔蘭尼加內地多為半遊牧民;的黎波里塔尼亞內地及費贊地區多為遊牧民,飼養牛、羊、駱駝和馬。

公元前3000年紀,古埃及銘文中稱埃及以西的北非各族為“特赫努”(Tehenu);新王朝時稱“雷布”(Rebu)或“利布”(Lebu);後演變為“利比亞人”。古希臘亦沿用此稱,實指柏柏爾人,史稱“古利比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