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正寅(1839~1926)

[拼音]:Jinglingpai

明代後期文學流派。以竟陵人鍾惺、譚元春為首,因此得名。又稱竟陵體或鍾譚體。

明代中葉後,前、後“七子”擬古之風甚烈,“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成為評判詩文準則。“唐宋”、“公安”兩派曾先後給予抵制和抨擊。

竟陵派認為“公安”作品俚俗、浮淺,因而倡導一種“幽深孤峭”風格加以匡救,主張文學創作應抒寫“性靈”,反對擬古之風。所謂“性靈”是指學習古人詩詞中的“精神”,這種“古人精神”,不過是“幽情單緒”和“孤行靜寄”。所倡導的“幽深孤峭”風格,指文風求新求奇,不同凡響,刻意追求字意深奧,由此形成竟陵派創作特點:刻意雕琢字句,求新求奇,語言佶屈,形成艱澀隱晦的風格。竟陵派與公安派一樣在明後期反擬古文風中有進步作用,對晚明及以後小品文大量產生有一定促進之功。然而他們的作品題材狹窄,語言艱澀,又束縛其創作的發展。

竟陵派的追隨者有蔡復一、張澤、華淑等。這些人大都發展竟陵派生澀之弊端,往往略下一二助語,自稱“空靈”,使竟陵派文風走向極端。

當時受竟陵派影響而較有成就的是劉侗,他的《帝京景物略》成為竟陵體語言風格代表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