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美爾早王朝

[拼音]:Sheji Tan

[英文]:Imperial Divine Temple

中國明、清兩代皇帝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祭太社(土地神)、太稷(五穀神) 的場所。在北京市西城區中山公園內。明永樂遷都北京時依“左祖右社” 規制,在紫禁城東西兩側建太廟與社稷壇。社稷壇是明清皇城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其中拜殿等主要建築,系明代前期的代表遺構,具有一定的史藝價值。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社稷壇建於明永樂十九年(1421),後迭經修繕與擴建。所謂“非土不立,非谷不食。王者以土為重、為天下求福報功”。壇為三層方臺,臺高1.28米,三層臺邊長分別為16米、16.9米、17.8米,壇頂面鋪五色土,即中黃、東青、南赤、西白、北黑,象徵五行,面積 256平方米。壇中央原有一方形石柱,為“社主”,又名“江山石”,用以表示江山永固。今石已不存。壇四周以牆圍繞,牆所覆琉璃瓦顏色分別與相對的土色相同。牆四面各設一櫺星門,其楔閾皆石制。壇北為拜殿,是皇帝祭祀時休息或雨時行祭的地方,為明洪熙元年(1425)建,是北京現有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之一。殿面闊五間,黃琉璃瓦單簷歇山頂,硃紅色格扇門窗,白色臺基。殿內樑架為徹上露明造。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後,曾在此停靈,供人們瞻吊,故1928年易名為中山堂。拜殿之北為戟門,亦為明代所建,面闊五間,黃琉璃瓦單簷歇山頂,為社稷壇正門。原門內列鐵戟 72支,1900 年被八國聯軍侵略者劫掠。牆外設有神庫、神櫥、宰牲亭等建築。壇四周有壇牆環繞,紅牆黃琉璃瓦頂,四面闢門,北門三間,東西南各一間。

社稷壇1914年闢為中央公園,1928年易名為中山公園。50年代初以來,國家多次撥款修繕保護,並設有專門保管機構。

參考文章

社稷壇的簡單介紹建築與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