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勤(1920~1947)

[拼音]:Nibo'er meishu

[英文]:Nepalese art

尼泊爾位於印度與中國之間,自古受印度文化與中國文化的影響。尼泊爾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故鄉,中世紀印度教移民則把印度教定為尼泊爾國教,中國西藏移民又帶來了喇嘛教即藏傳佛教,不同宗教的長期交融,產生了一種特殊形態的混合宗教文化。1896年在釋迦牟尼誕生地蘭毗尼園發現的一根阿育王石柱(約前3世紀),是尼泊爾最早的佛教藝術遺品。阿育王還曾在尼泊爾古都帕坦敕建了5座窣堵波。 自李查維王朝時代(約400~750)以降,特別是在印度教藝術繁榮的馬拉王朝時代(1082~1768),尼泊爾人修建了數以千計的印度教、佛教寺廟。在印度教神廟中亦雕刻佛像,在佛教寺院中亦供奉印度教諸神,展示出混合宗教文化的獨特風貌。

尼泊爾寺廟建築的形制,基本上仿照印度寺廟而又有所變化,主要包括3種:

(1)高塔(悉卡羅),②寶塔(巴高達),③圓頂寺。高塔一般不帶前殿。 寶塔最為普遍,多系磚木結構, 挑出2層、3層或5層鎦金銅質方簷塔頂。圓頂附屬於寺廟主殿。尼泊爾寺廟群集中分佈於加德滿都河谷的三大城市──加德滿都、 帕坦和巴德岡。這3座城市曾分別是馬拉三王國(1480~1768)的都城。尼泊爾國王自命為印度教大神毗溼奴的化身,因此在王宮周圍建造了成群寺廟。 現今尼泊爾王國首都加德滿都,因1593年以獨木建造的一座加德滿都(尼泊爾語“木廟”)而得名。加德滿都寺廟林立,共計500餘座,重要的有3層鎦金塔頂高達40米的塔萊珠神廟(16世紀)、供奉處女神的庫瑪麗神廟(1756)等。加德滿都王宮(17世紀)以哈奴曼多卡(猴神門)著稱。加德滿都西郊的佛教聖地斯瓦揚布那特窣堵波,相傳已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是尼泊爾最古老的佛塔;東郊的布達那特窣堵波(6~11世紀),是尼泊爾最大的佛塔。這兩座佛塔形制相仿,在白色半球形塔身之上的方形平臺四面側壁,均繪有一雙巨大的眼睛,象徵佛陀洞察世界的慧眼。巴格馬蒂河沿岸的印度教聖地巴舒巴蒂(獸主,溼婆的稱號之一)神廟,始建於5世紀,金頂輝煌,雕飾絢麗,西側門前立有公牛南迪雕像。帕坦是尼泊爾最古的都市(299),亦堪稱寺廟之城。帕坦王宮(17世紀)以御泉和塔萊珠神廟聞名。帕坦重要的寺廟有克利希那神廟、馬亨德拉那特神廟等。9世紀的古都巴德岡(889)也薈萃了尼泊爾建築的精華。巴德岡王宮(15~18世紀)的黃金門和帶有55扇精美的木雕花窗的55窗宮享譽南亞。巴德岡重要的寺廟有派拉瓦神廟、達塔特拉亞神廟等。巴德岡的尼耶德波拉神廟(1703)是尼泊爾最高的5層尖頂寶塔,塔前石階兩側並置著5對力士、大象、獅子、怪鳥、女神的雕像,傳說雕像的神力各以5倍遞增。

尼泊爾的雕刻多用於寺廟裝飾,石雕和銅像主要受印度笈多王朝和波羅王朝的影響,代表作如布達·尼拉甘特庭園池中仰臥在大蛇身上的那羅衍玄武石雕像(8世紀)。木雕在尼泊爾極為流行,從王宮到民居的木製窗櫺都雕滿了玲瓏剔透的呾多羅圖案。尼泊爾的壁畫、經卷插圖和布畫(唐嗄)與中國西藏的繪畫類似。

參考書目

R.M.Bernier, TheTemplesofNepɑl, Katmandu,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