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舞蹈

[拼音]:sigong

中國商周時期青銅器。兕觥系青銅器中的盛酒器類,器形主要特徵為:器蓋作立體的動物形,腹橢圓,有流及鋬,前昂後低,圈足或三四足。兕觥名稱屢見於先秦古籍,但此類實物均無自銘,是否即古代用於禮儀場合的兕,學術界尚有不同意見。今通稱兕觥的器類定名始自宋代《續考古圖》一書,而前人每與水器的匜類相混,近人王國維著《說觥》,始加以明確區分。由於兕觥以動物形體為造型或裝飾紋飾,又每與酒器中的犧尊名稱相混淆,有的觥腹置有酌酒用的勺,故可推知為盛酒器。主要流行於商代後期和西周前、中期。

兕觥造型多追求華麗效果,遍體佈滿紋飾。觥蓋前端鑄成立體動物頭像,或為牛、虎、象等寫實的動物,或為綜合不同動物形體特點的異獸形。蓋後端多鑄成鴞首形。兩側往往還穿插有夔、虎、象、兔等動物紋飾。器身紋飾有的與蓋上的頭部相聯,使整個器物構成完整的鳥、獸形體;有的上下不相聯屬,器腹單獨以獸面或鳥形為飾。前一類如商代婦好圈足觥,兩件成對,蓋前端為虎頭,後端作鴞頭。器身分別飾虎、鳥紋,器、蓋相合後,前端成為抱頸蹲坐的虎形,後部則為一背立的鴟鴞。這類裝飾手法也見於其他一些作品。後一類如滅父乙觥,蓋上前後分別作獸頭,器身飾大、小鳥紋。器、蓋雖無聯絡,但主次配合,仍有渾然一體的效果。商代兕觥中有紋飾至為複雜的,如美國弗利爾美術館所藏鳥獸紋觥,周身遍佈30多種禽獸形體:蓋前端為大卷角的獸頭,後端為魚角夔腮的另一獸頭。脊部有一長尾的小獸,兩側分別有魚、象、鳥、虎等相追逐。器身前面為一生著蛇翼的雞形動物,後端為一獸面口吞人面蛇身的器足。器鋬為立鳥,其冠為獸頭,足為卷身夔。商代兕觥少數作品樸素無華,如賮引觥,除作為器物特徵的獸頭之外,器身僅以數道弦紋為飾。

西周時期兕觥數量較少,近年發現的重要器物有西周早期的折觥、西周中期的日己觥等,均沿襲商代華麗的造型而又有所變化。折觥造型端莊華美,蓋前端為羊首,有下垂的大角。日己觥器身後部加飄灑的長尾,刻有鳳鳥尾羽的紋飾。兩器器身部分方形,造型似方彝。折觥有銘文40字,有重要歷史價值。

兕觥之中形制異常者有山西省石樓縣桃花莊所出的商代角形觥,形體狹長,龍首,口開於背部,蓋上刻出龍的軀體,器身並刻有夔紋、鼉紋等水族動物紋飾。

參考文章

帶“兕觥”的詩句大全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