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德輿(759~818)

[拼音]:Qimeng Yundong

[英文]:Enlightenment

17~18世紀歐洲資產階級和人民大眾反封建的思想文化運動,是文藝復興之後近代人類的第二次思想解放。“啟蒙”一詞,德語為Aufklrung,英語為Enlightenment,法語為Lumières,意為啟迪。1784年德國哲學家I.康德(1724~1804)所著《什麼是啟蒙》指出,“啟蒙”就是使人們脫離未成熟狀態,把人們從迷信或偏見中解放出來。啟蒙運動的矛頭直接指向“黑暗的中世紀”。當代人即用“啟蒙時代”這個概念,表明那是以光明驅逐黑暗的歷史時代。

歷史背景

17~18世紀的歐洲,處於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時期。隨著西歐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同腐朽的封建制度的矛盾日益尖銳,資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反封建鬥爭此起彼伏。在這種形勢下,一批先進的思想家勇敢地高舉理性的旗幟,批判封建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抨擊中世紀的神學教條,清掃封建社會的傳統和愚昧,幻想建立一個合乎理性的社會和國家。同時,隨著近代科學技術和理論的發展,特別是英國科學家I.牛頓萬有引力的發現,使人們認識到,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方法同樣可以應用到對人類社會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中來。啟蒙運動涉及宗教、哲學、政治、經濟、科學、史學、文學、美術等各個方面。啟蒙運動思想家們,最初用自然神論最後用無神論來反對上帝和宗教迷信,在哲學上以機械唯物論批判中世紀的經院哲學,經濟上主張以自由放任對抗封建官僚機構的束縛,政治上以社會契約論否定王權神授,用理性的原則、自由平等的原則批駁中世紀的等級特權,用知識、科學啟迪人們的愚昧無知、傳統偏見,打破舊的風俗習慣,從而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各種障礙,為建立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制度在思想上、理論上鋪平道路。

歷史概況

啟蒙運動興起於西歐,很快波及歐洲大多數國家,並影響到全世界,但其中心在法國。

荷蘭

歐洲中世紀佔統治地位的思想是宗教思想,因此啟蒙運動思想家們首先把矛頭指向宗教神學,而荷蘭的思想家則為這一運動鋪平了道路。U.阿科斯塔(約1585~1640)於1624年著《論靈魂不死》,否認靈魂不死和肉體復活的陳腐觀念,抨擊基督教和猶太教教義。自然法學說的創立者H.格勞秀斯1625年發表鉅著《論戰爭與和平法》,否認上帝的存在,提倡自然法,確立了國際法的標準。他認為,法的原則不是導源於神,而是導源於人的本性;自然法萬古長存,上帝也無法改變。荷蘭唯物主義哲學家B.斯賓諾莎(1632~1677)所著《神學政治學論》(1663)、《知識改進論》(1660)、《倫理學》(1675)等,認為自然界不是神創造的,自然界本身就是神。他和格勞秀斯在政治上都否定王權神授,認為國家的產生是由於人民聯合起來締結契約的結果。

英國

英國學者在啟蒙運動中佔有重要地位。唯物主義哲學家F.培根(1561~1626)反對中世紀的經院哲學,肯定世界是物質的。他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著名口號,強調發展自然科學的重要性。主要著作有《學術的進步》(1605)、《新工具論》(1620)等。機械唯物主義哲學家T.霍布斯著有《論人》(1658)、《利維坦》(1651)等書,反對王權神授論,提出社會契約學說和國家起源說。他反對教皇和天主教,主張把教會置於國家和君主管轄之下,由國教管制人民。機械唯物主義經驗論創始人J.洛克對啟蒙運動的發展作出過重大貢獻。他認為知識來源於感覺,經驗是知識的源泉;反對王權神授,主張立法、行政、外交三權分立,擁護代議制政府,提倡自由和寬容。主要著作有《政府論》等。哲學家、歷史學家E.赫伯特(1582~1648)於1624年發表《論真理》,創立自然神學說,認為《聖經》荒誕無稽,理性是尋求真理最可靠的依據。唯物主義哲學家和自由思想家J.託蘭德(1670~1722)於1696年著書《基督教並不神祕》,主張人的理效能理解聖經教義,無須借天啟之助。唯物主義哲學家J.普里斯特利(1733~1804)則大大推動了18世紀的自由思想。1782年所著《基督教的訛傳教義史》,認為三位一體、得救預定、神啟聖經都是荒謬的。他於1769年發表的《論政府的首要原則以及政治、民事和宗教自由的性質》一書是18世紀自由思想的代表作,主張人民在政府中應有發言權,人民對自己的行動應有自主權,人民有為捍衛民主自由而進行革命的權利。英國醫生和哲學家D.哈特利(1705~1757)1749年著《對人、其結構、其職責及其期望的觀察》,提出身心功能一致說,對哲學和心理學作出了重大貢獻。

法國

18世紀法國還處在封建專制主義的黑暗統治下。法國的思想家們考察了荷蘭和英國的社會和政治制度,同英、荷學者切磋交流,把啟蒙運動推向高峰。法國啟蒙運動的先驅者P.培爾(1647~1706)於1697年編纂的《歷史與批判辭典》,以全面懷疑的態度批判封建宗教,無情地駁斥正統的基督教信仰。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曾到英國考察,十分讚賞英國自由的社會政治制度。他在《哲學書簡》(1734)、《牛頓哲學原理》、《形而上學》等著作中,介紹牛頓和洛克的哲學,猛烈抨擊天主教和基督教,提倡“君主和哲學家的聯盟”,擁護開明專制制度,主張建立自由、平等、幸福的王國,反映了上層資產階級的利益。但伏爾泰並不是無神論者,他把變革現實的希望寄託在開明君主身上。法國另一位著名啟蒙思想家C.-L.de孟德斯鳩,於 1721年發表《波斯人信札》,猛烈抨擊專制制度,認為專制主義統治下的法國是極不合理、極不公平的社會。他所著《羅馬盛衰原因論》(1734),指出羅馬共和國的盛衰不是神的意志,而是取決於統治者的賢明或腐朽,矛頭直指路易十五統治下的法國。他的另一部著作《論法的精神》(1748),被伏爾泰譽為“理性和自由的法典”。他提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權分立學說,認為最理想的政治制度是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經濟學家A.-R.-J.杜爾哥1766年著《關於財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指出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人類理性進步的歷史。啟蒙哲學家 M.-J.-A.-N.de孔多塞(1743~1794)著《人類精神進步史梗概》,把歷史看作理性對無知和偏見進行鬥爭的歷史,主張人類要不斷前進,消滅階級間的和民族間的不平等。

法國啟蒙運動最著名的代表是以百科全書派為中心的一批唯物主義思想家(見彩圖)。他們既是唯物論者,又是戰鬥的無神論者。J.O.de拉梅特里(1709~1751)於1747年發表《人是機器》一書,發揮了唯物論和無神論的精神。P.-H.-D.霍爾巴赫 (1723~1789)為法國《百科全書》撰寫376個條目。他的《自然體系》一書對宗教進行無情的諷刺,《基督教真相》一書則指責基督教違反理性和自然。C.-A.愛爾維修(1715~1771)於1758年發表《論精神》,攻擊一切以宗教為基礎的道德。法國《百科全書》主編D.狄德羅終生為自由、真理和社會進步而奮鬥,寫了一系列唯物主義哲學著作。1746年他發表《哲學思想錄》,譴責暴君,對基督教進行了無情的抨擊。百科全書派的唯物主義有其時代的侷限性。他們是機械唯物論者,在解釋社會問題時是唯心的。

法國啟蒙運動小資產階級民主派的代表人物是J.-J.盧梭。他在《論人間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1755)一書中指出,人類不平等的根源是私有制。但他並不主張廢除私有制,只想建立一個沒有貧富之分的社會。他的名著《民約論》(1762)的基本思想是天賦人權、主權在民、自由平等,認為人民有起義反抗壓迫者的權利。在政治上他擁護共和國,其政治思想對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有重大影響。社會主義的最初代表摩萊裡和G.B.de馬布利也屬於啟蒙者之列。摩萊裡在《自然法典》一書中指出私有制是一切不平等和暴君的根源,幻想建立一個沒有私有制、人人都有勞動權的理想社會。馬布裡的代表作是《論法制和法的原理》,反對私有制下的貧富分化,認為只有恢復公有制才能消滅一切不良現象。

啟蒙運動的發展及影響

啟蒙運動波及德國和俄國。德國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C.沃爾弗(1679~1754),他把英法啟蒙哲學同德國G.W.萊布尼茨(1646~1716)哲學結合起來,形成沃爾弗哲學。其他代表人物有G.E.萊辛(1729~1781)、J.G.von赫爾德(1744~1803)、J.C.F.von席勒 (1759~1805)和J.W.von歌德(1749~1832)等。俄國啟蒙思想家有А.Я.波列諾夫(1738~1816)、Н.И.諾維科夫(1744~1818)、А.Н.拉吉舍夫等。拉吉舍夫在其《從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記》中,把俄國農奴制度和沙皇專制制度揭露得淋漓盡致。他號召俄國人民為自由、為建立美國式的共和國而鬥爭。啟蒙運動越過大西洋,在英屬北美殖民地得到傳播。美國獨立宣言起草人T.傑斐遜和著名思想家、科學家B.富蘭克林,《常識》(1776)的作者T.潘恩都屬於啟蒙學者之列。啟蒙運動擴充套件到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區,為時較晚。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出現一批啟蒙學者,他們翻譯歐洲啟蒙思想家的名著,介紹他們的思想,對中國的思想界、學術界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後,著名啟蒙思想家嚴復把T.H.赫胥黎的《天演論》、孟德斯鳩的《法意》(1913,今譯《法的精神》)、亞當·斯密的《國富論》、H.斯賓塞的《群學肄言》,以及J.S.米爾(舊譯穆勒)的《群己權界論》和《穆勒名學》等7 部著作譯成中文出版。

啟蒙運動的思想家們勇於為真理和正義而鬥爭。他們甘冒身陷囹圄、逃亡異國的危險,不惜遭受種種苦難,給“天國”的神靈和世上的王權以沉重打擊。他們的著述描繪了未來“理性王國”的藍圖,啟發並培養了一代革命者。啟蒙運動為摧毀腐朽的封建制度、確立資本主義制度作了思想上和理論上的準備。啟蒙思想家所宣傳的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的思想,對1775~1783年的北美獨立戰爭、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以及19世紀歐洲爆發的一系列資產階級革命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