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洗禮派

[拼音]:Huabei Kaifa Zhushi Huishe

日本帝國主義於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為在華北日軍佔領區掠奪農業、礦業資源向日本輸送而建立的投資公司。與設在上海的華中振興株式會社同為日本帝國主義在關內佔領區的“國策公司”。總公司於1938年11月7日成立於東京,額定資本35000萬日元,由日本政府及民間財閥各出一半。當年實收資本主要是日本政府以日軍在華北劫掠中國產業的裝置、器材折價入股9931萬日元,併發行5倍(1943年定為10倍)於實收資本的公司債券。它的實際活動中心在北平(今北京),由日本政府特設的侵華機關興亞院指導、監督,從接管經營日本侵華軍“軍管理”的華北重要產業著手,開展對華北資源的掠奪。凡是日本侵略戰爭所需的農業、礦業資源以及交通運輸、發電等事業,都由華北開發會社按一業一社的原則設立子公司實行獨佔經營和一元化的統制;不能按一業一社統制生產的農牧產品和一部分礦產品,則設立相應的販賣公司從事產品的運銷。這些子公司除了總公司和主持經營的日本財閥企業的投資外,還有當地偽政權的投資,並在偽政府註冊為“中國”法人。

最初設立的子公司多經營交通運輸、發電等事業和開發農、礦原料;在1941年12月8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海路陸路都忙於軍運,為了減輕運輸壓力,開始著手把華北原料加工運出,建立一些原料加工企業。到1945年日本投降時止,華北開發會社直接投資的子公司一級的企業共有51個,並通過各項物資的調整和分配,控制了不屬於它投資經營的民用工商業。在日軍侵佔的八年期間,華北的各種資源,特別是煤炭、棉花兩項都經由該會社大量運往日本,以至華北各城市和上海工業的原料、燃料和電力供應發生嚴重短缺,大部分癱瘓、停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