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州三峰山之戰

[拼音]:Liao Zhongjing yizhi

遼代都城遺址。在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大明城,位於老哈河北岸的沖積平地上。1959~1960年,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工作隊等單位進行調查和發掘。中京是遼代五京之一,其興築選擇在原奚王牙帳所在地,從遼統和二十一年(1003)開始,到統和二十五年基本建成,並設立大定府。遼代帝王常駐在這裡,接待宋朝使臣。遼亡後,金代改稱北京路大定府,元代又改稱大寧路,明代初年設大寧衛,永樂元年(1403)撤銷衛所,淪為廢墟。遼中京城市佈局仿北宋汴京的制度,有外城、內城和宮城三重。城牆全用黃土版築,殘跡最高約4米。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外城址

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寬4200米,南北長3500米,南牆正中開門,並有甕城。四角有角樓,但未見馬面。自南門朱夏門到內城南門陽德門,全長1400餘米,正中有一條寬64米的大道,道兩側有用木板覆蓋的排水溝,直通朱夏門兩側城牆下的石涵洞。在距朱夏門約 500米的大道中心,殘存一座馬鞍形土包,可能是市樓的遺址。大道兩側有對稱佈置的街道,南北向的經路各3條,東西向的緯路各5條,路面寬4~15米。由這些街道組成的坊區,是漢族居住的地方。宋知制誥路振於大中祥符元年(1008)出使遼國,所著《乘軺錄》中記載建城初期大道兩側各有 3坊。外城北部有寺廟、廊舍、驛館和官署遺址。位於中央大道西側的廊舍遺址,僅存部分方形石礎和夯土礎基。共發現礎基13排,各排間隔3.8米,每排4個,兩側與中央的礎基距離 1.6米。這些排列整齊的礎基, 大約是《乘軺錄》所記的東西廊舍的遺蹟。在城內西南角的山坡上,還分佈有密集的寺廟建築遺址。山頂處的一座,是將山坡墊平後修建的。其方形夯土臺基,邊寬約40米、高2.8米,上有一面闊、進深各5間的東西向大殿遺址,每面正中開門。殿內以大方磚鋪地,正中有安放佛像的夯土基座,造像已毀,僅在堆積中清理出殘佛、菩薩、力士等。殿四周用條磚鋪設散水。發現很多磚瓦、鴟吻、脊獸殘片,還有少量的定瓷和粗白瓷片。從建築結構和出土的金大定通寶銅錢等判斷,大殿建於遼代,金代曾沿用過。

在外城南部的東北角,靠近內城南牆的地方,尚存一座密簷式磚塔。傳說建於遼聖宗時,為中京城內感聖寺的舍利塔,現稱“大明塔”。建在高約6米的土臺基上,八角十三層,高74米。塔外第一層正面四面鑲嵌磚雕的佛、菩薩、力士和飛天像;背面四面砌成雙層塔形,上層刻佛塔名,下層刻菩薩名。“大明塔”造型渾厚,規模巨集偉,是遼代佛塔建築中的傑作。在該塔的西南方另有一塔,高24米,俗稱“小塔”,亦為八角十三層密簷,可能是遼末或金代的建築。

內城址

在外城中央偏北,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寬2000米,南北長1500米。西牆上殘存馬面遺蹟,其餘三面經金、元、明改建,馬面已不存。城內多是空曠地方。自南牆正中的陽德門址到宮城南門閶闔門址,有一條寬約40米的大道。該道在閶闔門南約85米處,與一條寬15米的東西道路相交。這條東西道路兩端向北轉折,通入宮城。

宮城址

即大內,位於內城北部中央,平面呈正方形,每面長1000米。北牆即利用內城的北牆,另築東、南、西三牆,現今尚可見到東、西兩牆南端的角樓址,南牆及正中的閶闔門,均已無存。閶闔門東、西180米處,發現有寬約15米的豁口,應為東、西掖門址。三門都有寬約 8米的道路通入大內。閶闔門北中軸線上有一處大型宮殿遺址,東西兩掖門內則各有兩重宮殿遺址。

參考書目

遼中京發掘委員會:遼中京城址發掘的重要收穫,《文物》1961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