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育

[拼音]:Zhongguo Shehui Kexueyuan ShijieLishi Yanjiusuo

[英文]:Institute of World History Studies,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中國研究世界歷史的科學研究機構。原為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一個研究室。1964年5月組建為中國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1977年改現名。

世界歷史研究所以研究世界近現代史為主,同時開展世界上古史、中古史的研究。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通過綜合對比研究,探討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及世界各地區、各國家歷史發展的特點。在各種專題研究的基礎上撰寫具有相當學術水平的專題史、國別史、地區史和世界通史著作。當前主要研究課題有:Н.С.赫魯曉夫時期的蘇聯;蘇聯史學理論;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與改革;法西斯主義思潮、運動和制度;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化;拉丁美洲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等。

該所主要研究成果,著作有《美國通史簡編》、《俄國通史簡編》(上、下)、《日本近代史》、《埃及近代史》、《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巴黎公社史》、《托洛茨基評傳》、《巴枯寧評傳》、《克魯泡特金傳》、《邪馬臺國》等。工具書有《外國曆史大事集》和《外國曆史名人傳》。編輯出版《世界歷史》、《史學理論》和《世界史研究動態》等 3種刊物。此外,還參加《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曆史》的編寫工作和《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的翻譯工作。

世界歷史研究所設有社會主義史、資本主義史、亞非史、拉丁美洲史、世界古代史和史學理論等 6個研究室。全所現有157人,其中正、副研究員36人。前任所長劉思慕、朱庭光,現任所長張椿年。

為促進世界史學科的發展,該所與國內各有關學術團體保持密切聯絡,並多次組織全國性的學術討論會。該所積極開展對外學術交流活動,先後與19個國家和地區的學術機構和學者建立了聯絡,應邀來所訪問的國外學者達百餘人次,研究所不斷派出科研人員赴國外進行學術訪問或進修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