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亞八月革命

[拼音]:Ailan

[英文]:Elam

伊朗高原西南部奴隸制國家。又譯依蘭。其地約當今伊朗胡齊斯坦省或稍大。存續年代約公元前 28~前7世紀中葉。居民為埃蘭人。

公元前2700年左右,埃蘭已進入階級社會。同兩河流域城邦間的戰爭,促進了埃蘭各邦的聯合。較重要的城邦有阿萬、西馬什、安善、蘇薩等,以阿萬王朝最為強大。公元前23世紀,阿萬末代王庫提克-因-舒希納克擺脫阿卡德王國統治,建立統一的埃蘭王國。其後,王權轉歸西馬什王朝。此王朝於公元前2006年攻滅烏爾第三王朝(見烏爾),稱霸兩河流域。公元前19世紀中葉,西馬什王朝為出自安善的厄帕爾提王朝所取代。後者又臣服於古巴比倫第一王朝(見古巴比倫時代),並在公元前16世紀下半葉為加喜特王朝所滅。公元前13世紀,安善王朝崛起,多次對外擴張,但最後為亞述所滅。公元前12世紀,埃蘭進入全盛時期,國王舒特路克·納洪特對內加強中央集權,削弱貴族勢力,對外大舉征伐,擊滅加喜特王朝,並把刻有《漢穆拉比法典》的石碑等掠至蘇薩。至西勒哈克-因-舒希納克時,埃蘭佔領兩河流域大片地區及扎格羅斯山以東地區,成為古代西亞軍事強國。公元前12世紀末,埃蘭為巴比倫第四王朝所敗,此後長期不見於歷史記載。公元前 8世紀後,埃蘭與新巴比倫王國共同抵禦亞述侵略,屢為亞述所敗,都城蘇薩及主神因-舒希納克神廟多次被毀,公元前639年為亞述王亞述巴尼拔所滅,其地先後為亞述、米底和波斯帝國所佔。

據文獻記載,埃蘭建國之初至公元前第3千紀末,埃蘭社會的基本勞動者──家庭公社農民已經開始分化,部分農民破產淪為僱工。奴隸勞動主要使用於國家和神廟經濟中。但農民分化始終並不嚴重,從而使它能長期保持一支由自由民組成的強大軍隊。厄帕爾提王朝時,公社土地仍佔其全部土地的絕大部分,土地買賣僅在較小範圍內進行。這一時期埃蘭政治制度的特點是國家管理實行三頭政治,王位繼承按母系原則,王死傳甥不傳子,王嗣由貴族從王的“姊妹之子”中選擇。因此,王室往往採取兄妹通婚的辦法防止王權旁落。後變為兄終弟及,並逐漸過渡到父死子繼,國內貴族勢力強大,各邦統治者也僭稱王(盧伽爾)。埃蘭佔領巴比倫北部、亞述南部以後,王位繼承按父系原則,國王的專制統治取代了三頭政治。但新的王位繼承製度遭到許多有權按母系原則取得王位的貴族的反對,國家發生內訌和分裂而導致實力削弱。埃蘭文化受兩河流域影響較大,在伊朗高原和西亞各地的聯絡中起橋樑作用。19世紀中葉起的蘇薩城址的發掘,為研究埃蘭的歷史及其與西亞各國的聯絡,提供了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