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情報檢索刊物

[拼音]:Tuwen

[英文]:Mark Twain (1835~1910)

美國作家。塞繆爾·朗赫恩·克萊門斯的筆名。1835年11月31日生在密蘇里州佛羅里達鎮,長在密西西比河上的小城漢尼拔。父親是個不得意的鄉村律師和店主,在他12歲時去世。他曾拜師學習排字。1851年在他的哥哥歐萊恩開辦的報館中充當排字工人,並開始學習寫作幽默小品。1853年後在美國中西部和東部作排字工人。1856年去新奧爾良,想轉道去巴西,在乘船沿密西西比河南下時遇見老舵手賀拉斯·畢克斯比,拜他為師,18個月出師後在密西西比河上做舵手,直至內戰爆發,水路交通斷絕。在戰爭中他曾一度參加南軍。1861年歐萊恩被林肯總統派去西部內華達領地政府任祕書,他隨同前往,試圖在經營木材業與礦業中發財致富,均未成功,便轉而以寫文章為生。1862年在內華達弗吉尼亞城一家報館工作。1863年開始使用“馬克·吐溫”的筆名。這個詞是密西西比河水手的行話,意思是“12英尺深”,指水的深度足使航船通行無阻。1864年,在舊金山結識幽默作家阿·沃德和小說家布·哈特,得到他們的鼓勵和幫助,提高了寫作的本領。1865年在紐約一家雜誌發表幽默故事《卡拉韋拉斯縣馳名的跳蛙》,根據一個流行已久的傳說改寫,生動地表現了當時在開發中的美國西部所特有的幽默的風格,加上突出的運用口語的文風,風行一時,使他全國聞名。此後經常為報刊撰寫幽默文章。1866年去夏威夷島採訪,1867年作為記者乘“桂格城”號輪船隨一批旅遊者去歐洲和巴勒斯坦旅行。他寫的報道後來輯成《傻子國外旅行記》(1869),此書嘲笑了歐洲的封建殘餘和宗教愚昧,也諷刺了富有的美國旅遊者的庸俗無知。

1870年馬克·吐溫與奧莉薇婭·蘭登結婚。她是紐約州一個資本家的女兒。這段婚姻對馬克·吐溫的影響如何,歷來有兩種見解:一種認為他的妻子成了他的作品的檢查官,妨礙他偏於粗獷的才能的發揮。多數人則認為這段婚姻不妨礙他的創作,反而是相輔相成,十分美滿。

馬克·吐溫婚後居住在布法羅,自己編輯發行《快報》,一年後因賠錢過多而出讓。1872年出版《艱苦歲月》一書,反映了他在西部新開發地區的生活經歷,其中記載了一些奇聞軼事,特別是富有美國西部特色的幽默故事。1873年他同查·沃納合寫的《鍍金時代》,是他第一部長篇小說。它諷刺美國內戰後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時社會上投機暴發以及政治腐敗的情況,其中描寫了兩個著名的人物:賽勒斯上校彬彬有禮,慷慨好客,雖貧無一文,但充滿輕易致富的幻想;參議員狄爾華綏是政客,滿口仁義道德,其實投機欺詐,無所不為。這兩個人物形象也是“鍍金時代”精神的人格化。

1871年馬克·吐溫舉家移居東部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這時他已成為有名的作家和幽默演說家。此後的20年是他創作的豐收年代。他常和一些文人來往,其中著名的有斯托夫人和威·迪·豪威爾斯,受後者的影響較深。1875年馬克·吐溫應豪威爾斯之約,為《大西洋月刊》撰文。他以早年在密西西比河上做舵手的生活為題材,寫了 7篇文章,後彙集成書,名為《密西西比河的往事》。這本書用自傳體,以幽默的筆法,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的風格,把密西西比河和河邊小鎮的生活寫得十分生動。 8年後,他回到家鄉,把這本書擴充成為《密西西比河上》(1883),其中特別有價值的是記載了他早年在船上時與舵手們聯合起來成立協會,為保護自身的經濟利益與船長作鬥爭的事蹟。此後密西西比河和在家鄉漢尼拔的童年生活成為他的幾本傑作的題材的來源。

1876年,長篇小說《湯姆·索耶歷險記》出版。它雖然是以密西西比河上某小鎮為背景的少年讀物,但為任何年齡的讀者所喜愛。書中寫淘氣的湯姆和他的夥伴哈克貝里·費恩以及湯姆的女友貝姬·撒切爾的許多故事,不少是作者的親身經歷,有許多合乎孩子心理的有趣情節。書中也諷刺了宗教的偽善,但結尾寫湯姆和哈克貝里發現藏金致富,哈克貝里又被一個有錢的寡婦收為義子,卻落入俗套。

馬克·吐溫的另一部重要的小說《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於1876年開始執筆,1884年出版。這部小說得到批評家的高度評價,深受國內外讀者的歡迎,同時也不斷遭到查禁。英國詩人託·艾略特說這部小說在英美兩國開創了新文風,是“英語的新發現”。他還認為哈克貝里·費恩的形象是永恆的,可以同奧德修斯、浮士德、堂吉訶德、唐璜、哈姆雷特等相比。美國小說家海明威說:“全部美國文學起源於馬克·吐溫的一本叫做《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的書……這是我們所有的書中最好的一本書。”福克納在50年代也表示了類似的意見。

這部小說的主角是湯姆·索耶的朋友哈克貝里·費恩,他生活在密西西比河上一個小城裡,無人管束,但心地善良,正直無私,厭惡所謂文明和禮法。他幫助黑奴吉姆乘木筏由密西西比河順流而下,想逃進廢奴地區。吉姆沒有文化,迷信,但對妻子兒女有真摯的愛,有爭取自由的鬥爭性,對哈克貝里·費恩有深厚的友誼。他們沿途逃避追捕者,經歷了一些奇事,遇見了各色人等(互相“打冤家”的南方家族,偽裝貴族的騙子,殺人越貨的強盜等等),遭遇許多險事,最後吉姆的女主人在逝世前給他以自由;湯姆·索耶的姑母又想收哈克貝里為義子,教養他成人,但他決心逃走,過他的無拘無束的生活,不願接受這種“教養”。作者寫哈克貝里敢於幫助吉姆逃走,不但蔑視法律,而且甘心“下地獄”。作者又把吉姆這個黑人奴隸寫成富有尊嚴的正面人物,使這部作品的思想性不同凡響。這部小說在題材和情節上繼承了當時美國南方和西部新開發地區的幽默文學的傳統,但馬克·吐溫以當時文學中經常反映的內戰前美國南方粗獷的、無政府狀態的生活作為素材,賦予思想深度,加上作者個人特殊的風格,使這部小說成為一部傑作。它諷刺並譴責宗教的虛偽和信徒的愚昧,批判封建家族結仇械鬥的野蠻,揭露私刑的全無理性等,都為前人所不及。作者寫哈克貝里·費恩不受所謂“文明”的沾染,以“自然”的眼光觀察事物,通過他的眼光,宗教的、封建的落後現象被揭露得更為尖銳、深刻,對自然景物的感受也更直接、強烈而富有抒情風味,又因為他非常認真,缺少幽默感,因而從他的觀點來觀察社會現象和人物,越發增加了全書的幽默氣氛。

這部小說使用了幾種美國南方的方言,黑人吉姆的話則用的是黑人的口語。這在當時是一種創新,因而使本書文字清新有力,對以後的文學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伯納·蕭曾認為吐溫是英語的語言大師。

吐溫於1889年出版《亞瑟王朝廷上的康涅狄格州美國人》,它和《王子與貧兒》(1881)都是以英國為背景諷刺封建制度和宗教的長篇小說。

1894年,馬克·吐溫寫了《傻瓜威爾遜》,塑造了一個富有鬥爭性的女黑奴羅克西的形象。在這前後,他的家庭遭到不幸:兩個女兒一病一死,妻子的健康也惡化;他投資製造自動排字機失敗而破產。為了償還債務,他外出旅行演講,訪問了夏威夷、紐西蘭、澳大利亞、印度和南美等地。1897年寫成《赤道旅行記》,其中諷刺並譴責帝國主義對殖民地人民的壓迫,反對帝國主義成為他此後創作的中心思想。

1896年出版《貞德傳》,它描寫15世紀法國民族女英雄貞德的一生。他自稱這是他最好的也是他最喜愛的一本書。在他的筆下,貞德是人民的女英雄,也是理想的美德的化身,最後卻被國王查理出賣,喪生於愚昧落後的教會之手。這是吐溫唯一的一本非幽默作品,他怕讀者誤會他創作的本意,出版時用了別的筆名。

1898年馬克·吐溫還清全部債務。1900年10月,在離開美國旅居歐洲幾近十年之後,他和全家回到美國,受到熱烈歡迎,成為文藝界的領袖。1900年以後發表的許多時論作品,鋒芒仍未稍減。如抨擊帝國主義及其工具傳教士而頌揚中國義和團運動的《給在黑暗中的人》(1901),批判美國鎮壓菲律賓民族獨立運動的《為芬斯頓將軍辯護》(1902),斥責比利時對剛果進行滅絕人性的侵略的《萊奧波爾德國王的獨白》(1905),揭露沙俄侵略的《沙皇的獨白》(1905),反對國內對黑人的歧視和私刑的《私刑合眾國》,反對非正義戰爭的《戰爭祈禱文》,等等,都是富有戰鬥性的作品。

1904年,奧莉薇婭在義大利逝世。馬克·吐溫進入了事業的最後階段。他早期作品如《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中已有表現的對“人類”(實為對有產階級)的悲觀情緒,此時成了他一些作品的主調。中篇小說《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1900),散文《人是怎麼回事?》(1906),故事《神祕的來客》(1916)等都有反映。晚年最重要的著作是他口授、由他的祕書筆錄的《自傳》。他於1910年4月21日去世。

馬克·吐溫出身寒微,通過寫作而變成富有,享有盛名,但他的心卻和普通人民在一起。1907年他赴英國接受牛津大學名譽學位時,受到碼頭工人的歡迎,他認為這是一種最可貴的愛,因為它來自“人民”,來自“我自己的階級”。他的作品充滿對人民、尤其是對被壓迫被剝削人民的熱愛和對偽善者、剝削者、壓迫者的憤恨。他的幽默以及作品中使用的語言,是他對美國文學的貢獻,而兩者都紮根於人民。他的最重要的創作源泉是密西西比河和他在河上的生活,因而他被稱為美國“文學中的林肯”。在中國,馬克·吐溫也是深受歡迎的作家。魯迅曾為《夏娃日記》的中譯本寫過序,給以肯定的評價。新中國成立後,馬克·吐溫的主要作品都有新譯本出版。

參考書目

Charles Neider ed.,The Autobiography,1959.

Edward Wagenknecht,Twain, The Man and His Work, 1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