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鼓舞

[拼音]:Li Yuanyang

中國明代思想家。字仁甫,號中溪。雲南大理人,白族。生於明孝宗弘治十年,卒於明神宗萬曆八年。嘉靖五年(1526)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曾任監察御史等職。據史書記載,李元陽為官清正,他曾上書明世宗說:“陛下之始即位,以爵祿得君子,近年以來,以爵祿畜小人。”當時官吏已腐敗成風,他說“魚爛河決,不可救藥”。李元陽因參預“大禮議”等事而遭當權者排斥,中年父喪歸家,從此隱居故鄉大理40餘年,不復為官。李元陽和楊慎、王畿、羅洪先、李贄為友,學術上引為同道,政治上互相同情。李元陽著有《心性圖說》一書,又編纂《雲南通志》(萬曆《雲南志》)、《大理府志》,其詩文書信後人輯為《中溪家傳匯稿》(又稱《中溪文集》),後收入民國三年(1914)刊刻的《雲南叢書》集部,題為《李中溪全集》,共10卷。

李元陽認為,人民是國家的“元氣”,應當關心和愛護。他在若干詩文中,對酷吏壓迫下的勞動人民表示深切的關心和同情。他指出“萬里邊氓,亦國家之赤子”,要求平等地關懷邊疆各族人民。由此出發,他反對當權者對雲南邊疆“興無名之師,殺無辜之民,費帑藏之金,破邊氓之產”。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邊疆各族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具有進步意義。

李元陽主張“志於明道者,不主儒,不主釋,但主理”,又認為“老釋方外儒,孔孟區中禪”,試圖調和儒、釋、道三家的思想。在哲學上,他著重論述了性、心、意、情的相互關係,認為性是不依賴於外物的先天精神,是人身唯一“真實之物”,其特點是“無體象可擬,非思議可及”,並且沒有偏邪錯誤。在他看來,能保性而不變的人,就是聖人,性感於外物則產生心識、意識和情識。此三識產生後,人受它們的矇蔽而以軀為“我”,卻不知性才是“真我”,因此背離本性去追求耳目鼻口的物質享受,並由此受得失有無的困擾,這樣的人就是凡夫。因此李元陽認為,普通人要想成為聖賢,必須從心、意、情三識中解脫出來,而重歸於性,即“復性”。復性的途徑則是“正心”、“誠意”以及坐禪,練儒、釋兩家的修養功夫。這是一種唯心主義的哲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