饅頭窯

[拼音]:Tailezhi

[英文]:Taylor system

20世紀初美國工程師F.W.泰勒在傳統管理基礎上首創的一種新的企業管理制度。他和許多企業管理工作者共同創造的一系列新管理方法和理論,曾被當時許多資本主義國家企業所採用,被稱為科學管理(見管理工程)。

發展背景

美國在南北戰爭後奴隸制消亡,西部資源得到開發,工業迅速發展,企業日趨擴大,小生產的傳統管理方式已不能適應當時經濟、社會和生產技術發展的客觀需要。泰勒等針對當時的客觀變化,對工廠、車間、作坊進行了一系列調查和實驗,尋求新的管理方法,以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他根據多年的研究和實驗,在1911年發表了《科學管理原理》一書,闡述科學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對當時資本主義企業管理產生了巨大影響。

內容和方法

泰勒制的主要內容和方法包括勞動方法標準化、制定標準時間、有差別的計件工資、挑選和培訓工人、管理和分工。

(1)勞動方法標準化:通過對動作的分析仔細研究工人的操作順序和方法,以求找出最合理的肢體運動路線和加工方法以及應用的工具,剔除多餘和不合理的動作(見動作和時間研究)。在大量分析的基礎上,制訂標準操作規範和程式並普遍推行。泰勒從鏟料試驗中發現工人每鍬剷起21磅重的物料,效率最高,於是製造了大小不同型別的鐵鍬,以適應各種比重不同物料的鏟裝,使工人每鍬都能剷起21磅重的物料。又如,通過對金屬切削加工的大量觀測和分析,提出了完成全部工序的每個工步、操作動作、刀具選用和切削用量,並依此制定了操作標準和切削規範(見金屬切削原理)。

(2)制定標準時間:泰勒研究了操作時間。他挑選技術熟練的強壯工人,要求他們緊張地操作,同時用幾分之一秒的時間為單位,記錄每道工序、每個動作所需要的時間,加上適當的休息、調整、熟悉操作過程等額外時間,經過周密分析,制定出完成每個標準動作所需要的標準時間,作為定額管理和支付工資的依據。

(3)實行有差別的計件工資:對按操作標準和工時定額完成計劃工作量的工人,以較高的工資率支付工資,對不能完成生產定額的工人,以較低的工資率支付工資,以鼓勵工人提高生產效率。

(4)挑選和培訓工人:嚴格挑選工人,使他能勝任所承擔的工作。對選定的工人採取課堂教育和現場操作相結合的方式,按規定的操作標準進行技術培訓,改變師傅帶徒弟的傳統做法。

(5)管理和執行分工:泰勒主張一切工作都應通過考察,明確職責分工。他對管理人員和工人的工作進行了研究,明確劃分管理職能和執行職能,並建立生產控制、成本計算和質量控制的基本制度。

在泰勒制的發展過程中,美國H.L.甘特創造了橫線指示圖表,提高了計劃編制和生產控制技術。F.B.吉爾佈雷思夫婦發展了動作研究的理論和方法。H.福特首先在汽車製造工業中運用流水生產線。法國H.法約爾對管理進行了職能劃分,同時提出一系列管理原則。他們對泰勒制的發展和企業管理工作向系統化發展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關於泰勒制,列寧指出它“一方面是資產階級剝削的最巧妙的殘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的最豐富的科學成就”。

參考書目

E.S.伯法著,孫耀君譯:《生產管理基礎》,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1981。(Elwood Spencer Buffa,Basic Production Management,John Wiley & Sons,New York,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