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科努爾發射場

[拼音]:Lutedan Gang

[英文]:Rotterdam Port

荷蘭最大港口,也是世界最大港口。位於菜茵河支流新、老馬斯河交匯入海口處。

沿革

鹿特丹起源於1250年鹿特小河口的小漁村。1340年後為荷蘭的主要港口,16世紀後期著手建設海港。1870年前集中發展新馬斯河北岸,以後重點建設南岸。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進行了恢復,並沿新水道向下遊左岸發展,建設了石油港池、歐羅波特深水港和哈特爾運河沿岸的碼頭,使港口吞吐量至1962年後躍居世界第一位。60年代後期又繼續擴建,建設了馬斯平原港區和擴建哈特爾運河工程。1973年港口吞吐量創世界紀錄為3.098億t。迄1985年港口總面積100km2,其中水域佔21.48%,由60多座港池組成,海運泊位岸線長38km,河運泊位岸線長21km,總吞吐量2.498億t。

防波堤

50年代在新水道入海的北岸建造 1.5km拋石防波堤。60年代末以混凝土預製塊代石建防波堤,堤心拋投單塊3.5t的混凝土塊,表層拋單塊43t的混凝土方塊覆蓋,延伸北堤3km;新建南堤9km,其中4.5km長亦用上法修建,呈大圓弧型佈置,餘為砂堤。口門內南岸建成長7km的消波護坡。

進港航道

南北防波堤形成有效通航寬度850m,水深23m。在原新水道入海口處起,修建長4km多的分隔堤,將新水道和通往歐羅波特深水港的卡蘭運河分開。兩航道的有效寬度各為300m。卡蘭運河水深23m。新水道入口處水深22.5m逐漸過渡到水深 12.56m的鹿特丹港區航道。新水道浚深後,為防止海水入侵和河床沖刷,通過三角洲計劃統一治理荷蘭各航道,控制水流,在新水道中以300~600m3/s的下洩流量抵禦海水入侵併採用拋石層加固河底。

碼頭

鹿特丹是世界最大原油卸貨港、最大幹散貨卸貨港和最大集裝箱轉運中心,共有石油港池17個,建有87個棧橋碼頭泊位和12個浮筒泊位。其中馬斯平原港區的第8石油港池,水深23.5m,鋼管樁棧橋碼頭可以系靠32.5萬t級油輪。碼頭面高出水面 7m。幹散貨作業區分散佈置於各主要港區中,其中最大的礦石碼頭可停靠30萬 t級船舶。礦石碼頭為前板樁高樁承臺結構。上部混凝土承臺支承於前板樁檣、前拉樁和鋼筋混凝土後直樁上。碼頭施工時先在回填區打設基樁,然後在樁基上澆注混凝土上部結構。建成碼頭後再在板樁前挖土形成港池。1984年建成三角洲集裝箱碼頭一期工程,泊位線長1250m,前沿水深16m,可靠泊5萬t級集裝箱船。碼頭為前板樁岸壁結構。板樁與其後的遮簾樁共同支承上部三角形箱形樑、軌道樑和靠船構件等。後軌道樑下的支承板樁兼作前板樁的錨碇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