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網理論

[拼音]:cixing cailiao

[英文]:magnetic material

具有鐵磁效能的材料。電工技術中常用的磁性材料可分為高磁導率、低矯頑力、低剩磁的軟磁材料和高矯頑力、高剩磁的永磁材料兩大類。永磁材料又稱硬磁材料。

磁性是物質的一種基本屬性。物質按照其內部結構及其在外磁場中的性狀可分為抗磁性、順磁性、鐵磁性、反鐵磁性和亞鐵磁性物質。鐵磁性和亞鐵磁性物質為強磁性物質,其他均為弱磁性物質。磁性材料有各向同性和各向異性之分。各向異性材料的磁效能依方向不同而異。因此,在使用各向異性材料時,必須注意其磁效能的方向。電工領域中常用的磁性材料都屬於強磁性物質。反映磁性材料基本磁效能的有磁化曲線、磁滯回線和磁損耗等。

磁化曲線和磁滯回線

反映磁性材料磁化特性的曲線。可以用於確定磁性材料的一些基本特性參量如磁導率μ、飽和磁通密度Bs、剩餘磁場強度即矯頑力Hc、剩餘磁通密度即剩磁Br,以及磁滯損耗P等。 基本磁化曲線是鐵磁物質以磁中性狀態為出發點,在反覆磁化過程中B 隨H 變化規律的曲線,簡稱磁化曲線(圖1)。它是確定軟磁材料工作點的依據。B 和H 的關係如下:

B=μ0(H+M )

式中μ0為真空磁導率(又稱磁常數),在國際單位制(SI)中,其值為μ0=4π×10-7亨/米;H為磁場強度,單位為安/米(A/m);M 為磁化強度,單位為安/米(A/m)。圖中磁化到飽和時的B值稱為飽和磁通密度Bs,相應的磁場強度為 Hs。通常,要求磁性材料有高的Bs值。

磁化曲線上任一點的B 與H 之比就是磁導率μ,即對於各向同性的導磁物質μ=B/H, 常用的是相對磁導率μr=μ/μ0,它是無量綱的純數,用以表示物質的磁化能力。因此,按μr的大小,把各類物質劃分為:μr<1的抗磁性物質,μr>1的順磁性物質,μr»1的強磁性物質。根據B-H 曲線可以描繪出μ-H 曲線,圖中μm和μi分別稱為最大磁導率和初始磁導率。μi是在低磁場下使用軟磁材料的一個重要參量。

圖2表示外磁場H 變化一週時B 隨H變化而形成的閉合曲線。

由於B 的變化滯後於H,這個現象稱為磁滯。閉合曲線稱為磁滯回線。圖中可見,當Hs降為零時,B 並不回到零,而僅到b點,此值(Br)稱為剩餘磁通密度,簡稱剩磁。若要使Br降到零,需加一反磁場,這個反磁場強度的絕對值稱為磁感應矯頑力,簡稱矯頑力Hc。Br與Bs之比稱為剩磁比或稱開關矩形比(Br/Bs),它表徵矩磁材料磁滯回線接近矩形的程度。磁滯回線的形狀和麵積直接表徵磁性材料的主要磁特性。

軟磁材料的磁滯回線窄,故矯頑力低,磁滯損耗也低(圖3a),

常用於電機、變壓器、繼電器的鐵心磁路。若磁滯回線窄而接近於矩形(稱為矩磁材料)(圖3c),則這種軟磁材料不僅矯頑力低而且Br/Bs值也高,適宜作記憶元件和開關元件。永磁材料其磁滯回線面積寬大(圖3b),Br和Hc都大,經飽和磁化後,儲存的磁場能量大。常用作發電機、電動機的永磁磁極和測量儀表、揚聲器中的永磁體等。

磁損耗

單位重量的磁性材料在交變磁場中磁化,從變化磁場中吸收並以熱的形式耗散的功率稱為磁損耗或鐵損耗P。 它主要由磁滯損耗和渦流損耗引起。其中由磁滯現象引起的能量損耗稱為磁滯損耗,它與磁滯回線所包圍的面積成正比。磁滯損耗功率Ph可由下式計算

Ph=кhƒB囓V式中ƒ為頻率(Hz);Bm為最大磁通密度(T);指數 n為經驗引數,和Bm大小有關;V為磁性材料的體積;кh為與鐵磁物質性質有關的係數。在交變磁場中導電物質(包括鐵磁物質)將感應出渦流,由渦流產生的電阻損耗稱為渦流損耗。渦流損耗的功率Pe可由下式計算

Pe=кeƒ2B娽V

式中кe為與材料的電阻率、截面大小、形狀有關的係數。Ph和Pe是衡量電工裝置、儀表產品質量好壞的重要引數。

參考文章

磁性材料一般分為哪三類?各有哪些用途?運輸/通用常用電工磁性材料是什麼?電氣技術磁性材料一般分為哪三類?各有那些用途?運輸/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