疊氮化鉛

[拼音]:fanchuan

[英文]:sailing boat

主要利用風力張帆行駛的船。其主要推進裝置為帆具,以櫓、槳和篙作為靠泊、啟航和在無風航行、弱風航行時的輔助推進裝置。內河帆船還有纖具,無風逆流航行時,纖工上岸背纖步行,拉船前進。

帆船按掛帆的桅數區分,有單桅船、雙桅船和多桅船;按用途分,有運輸船、渡船、漁船和旅遊船。古代還有專用於作戰的戰船。此外,還有專用於水上運動的帆船。帆船是古老的水上運輸工具,至少在5000年以前就已經出現。

船型

世界各地帆船型別很多。按底型分,大體可分為平底船和尖底船;按首型分,有寬頭船、窄頭船和尖頭船,尖頭船一般也是尖尾,首尾舷弧較大。中國宋、元、明、清時代,沿海帆船分四類:主要航行於黃海的平底“沙船”;福建的尖底“福船”;廣東的“廣船”(類似福船,但比福船堅而大);浙江、福建、廣東沿海的一種小型快速“鳥船”。在內河,有從春秋戰國傳至明代的樓式大型戰船“樓船”和宋、元、明、清時代專在運河承運漕糧的平底“漕船”。帆船通常為單船體,但也有雙體船,即兩船體並列,保持一定間距,前後用數道橫樑連線固定而成。雙體船抗風浪能力較強,南太平洋島嶼的雙體帆船曾聞名於世。

船體結構

帆船通常是木結構。骨架多為橫骨架式,包括彎肋骨、腳樑、面樑等橫向構件。較大木船才設定縱向底壓筋和舷壓筋。隔艙板既用以分隔艙室,也是骨架的組成部分。中國自唐代就已採用水密隔艙,以提高船體抗沉性。船殼板主要由底板、舭板、身板、舷甲板等縱向構件構成。骨架支承殼板,並和殼板共同構成有一定強度和剛度的主船體。帆船的龍骨,是底板的組成部分,外側突出於船底下面。平底船龍骨有一道至數道,突出部分為圓背形。尖底海船在縱中線設一道突出於船底的方龍骨,除能提高船底縱向強度外,駛偏風時還起阻止船體橫向漂移的作用。

較大的中國帆船,船殼有的採用兩層或三層板疊合結構,有的採用雙層船底,內底和外底中間隔以橫腳樑。身板的上部,一般為數道用圓木對剖的圓背厚板,以加強縱向強度。船殼板接縫用桐油石灰和麻絲或竹絲混合物泥實;阿拉伯古船和太平洋熱帶島嶼木船則用橄欖樹脂和皮、葉煎成膠狀物捻縫;海盜船也用青苔捻縫;地中海沿岸古船有的用獸毛和紡織原料捻縫,再塗以瀝青。

帆具

由帆、掛帆的桅杆和操帆的繩索系統組成。帆船多是單桅、雙桅和三桅,中國古代巨型帆船有多至七桅、九桅的。船桅一般是沿船縱中線佈置,中部主桅最長最粗,長度約等於或小於船長,頭桅、尾桅依次而短小。三桅以上的帆船除主帆居中線外,首尾各桅配置在中線兩側或舷邊,各帆配合受風,互不干擾。

原始的帆船一般用四角形方帆,中國南方某些內河至今還有一種人字桅四角橫帆船。後來逐步演變為四角長方形帆和直角三角形帆,可駛偏風。近代帆船有的用三角帆,有的用四角帆。雙桅船和三桅船可兼用這兩種帆。中國帆船以用四角帆為主,多為長方斜頂方形、帆面有多道橫竿的硬帆;有些沿海帆船的帆頂邊一角成尖峰,後側邊成曲線,整個帆面呈扇形。升帆時桅杆處在帆的前側邊與縱中線之間。這種斜頂邊的半平衡帆,操縱靈活,帆面風壓中心較低,利於駛偏風。中國帆船有的也備有三角軟帆。長江上游帆船在駛順風時,靠主帆前邊掛一面直角三角形輔帆,底邊與主帆相齊,等於主帆的延寬。

帆的長度與桅長相適應,主帆寬度大於船寬,頭帆、尾帆尺度依次減小。中國帆船主帆寬度有的超過船寬兩倍。帆的總面積(以平方米計)與船的滿載排水量(以噸計)有一定的經驗比例關係,中國帆船一般在2:1和3:1之間。

機帆船

備有風帆的機動船。19世紀中葉機動船興起後,帆船逐漸被淘汰。內燃機被廣泛用作船舶動力後,出現了機帆船。它既保留帆具可以駛風,又安裝了內燃機,作為無風、弱風航行時的動力。20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英國、美國、巴西、挪威等國積極研究和試製新型近海和遠洋機帆船,用電子計算機控制帆,以節約能源。

參考文章

帆船競賽規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