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旅客運價

[拼音]:mafang

[英文]:bast fibre and leaf fibre spinning

把麻纖維加工成紗線的各種紡紗工藝過程。紡紗用的麻類纖維包括韌皮纖維和葉纖維。韌皮纖維有苧麻、黃麻、槿麻、檾麻、亞麻、大麻等。葉纖維有劍麻、蕉麻等。麻類纖維資源豐富,具有纖維長、強度高、伸長小、吸溼放溼快等特點,所紡紗線可以製成各種麻織物、水龍帶、傳送帶以及各類縫紉用麻線等,供衣著、裝飾、工農業生產和國防建設多方面使用。在天然纖維原料用量中,黃麻僅次於棉纖維佔第二位,所以麻紡在紡織工業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麻類纖維,如中國的葛藤、苧麻,埃及的亞麻等,是人類最早利用的紡織纖維。大約在6000多年前人們就用手工把麻分扯、緝理、績成紗線,搓成繩索,結網編衣。麻紡依纖維種類可分為黃麻紡、苧麻紡、亞麻紡和葉纖維紡等四種紡紗工程。

黃麻紡

以黃麻為主要原料的麻紡工藝過程。槿麻和檾麻可以作為黃麻的代用品紡紗,或同黃麻混紡。黃麻紡制的紗線主要用來做麻袋、打包布、地毯底布、貼牆布、電纜紗、鋼繩芯紗、導火線和各種捆紮用麻線等。

19世紀以前,人們用手工或紡車紡制黃麻紗線來製做繩索和粗布。1825年,在英國丹迪開始用亞麻紡紗機械試紡黃麻,至1832年獲得成功,在這一基礎上發展並形成了黃麻紡紗的工業生產。19世紀50年代開始有了比較完善的黃麻紡紗機器裝置。20世紀以來,黃麻紡紗裝置向自動化、大卷裝方向發展。40年代,黃麻細紗機採用大牽伸機構以後取消了粗紗機,用麻條直接紡成細紗,縮短了工序。黃麻紡包括原料準備,梳理、並條和細紗等工序。

(1)原料準備:經過脫膠以後的黃麻纖維稱精洗麻或熟麻。精洗麻中有殘存的植物膠質,纖維仍相互膠合,纖維叢分離性差,手感粗硬糙澀,還粘附著麻梗、皮屑、塵土等雜質,需要先經過原料準備加工,使之疏鬆、柔軟、潤滑,併除去部分雜質。原料準備包括拆包、選麻、分把、軟麻、給溼、堆倉等工序。首先是拆開麻包,逐把選麻,分清等級,抖除雜塵,均勻分把。然後通過軟麻機壓軋和加乳化油給溼,使纖維變得疏鬆、柔軟、滑潤。堆倉是將軟麻後的麻把堆置在麻倉裡踩實壓緊,讓乳化油均勻擴散滲透到麻把各部位。同時,由於微生物的作用,進一步脫去殘存膠質,使纖維變得膨潤、柔軟。經給油堆倉的黃麻稱為油麻。

(2)梳理:把油麻通過兩道羅拉梳麻機逐步分扯、撕裂、分梳成較細的工藝纖維並去除部分雜質。頭道梳麻機制成的麻卷,按配麻比例把不同等級、不同產地、不同輕重的麻卷按10~12只搭配,喂入二道梳麻機進一步分梳和混和,使產品的質量和色澤保持相對穩定。

(3)並條:把二道梳麻機加工的麻卷通過並條機加以牽伸、併合,使麻條的結構逐步均勻,纖維進一步得到分梳、伸直平行、混和,成為可供紡紗用的熟條。黃麻並條機採用針排牽伸機構。一般要經過2~3道並條工序,都是把兩根條子併合成一根。

(4)細紗:把末道並條機輸出的纖維條,在細紗機上經過牽伸、加拈紡成一定支數的管紗。黃麻細紗機的牽伸機構大多采用皮圈輕質輥等形式,加拈一般採用懸吊式翼錠機構,也有采用離心錠的。紡成的細紗經槽筒絡筒機絡成筒子,再在懸吊式翼錠拈線機上拈合,製成不同股數的麻線。

苧麻紡

以苧麻為原料的麻紡工程。苧麻纖維強力高、纖維細、吸溼性好,可紡制較高支數的純紡或混紡紗。適宜織制各種衣著、裝飾、工業用織物和水龍帶等,作為夏令服裝用料,穿著尤為舒適,也可用作各類皮革、篷帆等的縫線。

在中國,苧麻紡有悠久歷史,早期以手工製做漁網、繩索和衣著用布。例如夏布就是用半脫膠的苧麻,手工拈績成紗製成的織物。19世紀末開始採用機器紡紗。後來,應用絹紡機械紡制苧麻獲得成功,遂形成比較完整的絹紡式苧麻紡工藝。由於絹紡工序繁複、手工操作多、勞動生產率低,20世紀60年代以來又應用毛紡機械加以改進紡制苧麻獲得成功,形成了毛紡式苧麻紡工藝。這兩種工藝都屬於長纖維精梳系統。精梳苧麻纖維時落下的短纖維稱為落麻,是短麻紡的原料。

絹紡式苧麻紡工藝

分脫膠、梳理和成紗三段。主要工藝流程如圖1所示。

(1)脫膠:苧麻韌皮層中可供紡紗的纖維素含量約70%左右,其餘是膠質。脫膠就是用化學和物理方法除去脫質。脫膠後的苧麻再經給油、烘乾,成為精幹麻。

(2)梳理:把精幹麻加工成長度在一定範圍內的單纖維。精幹麻需要先經軟麻、加油、堆倉,以提高纖維的可紡效能。然後經頭道切綿機(大切機)和圓梳機(見制綿)的梳理,製得頭道長纖和落麻。把頭道落麻再經二道切綿機(小切機)和圓梳機的梳理,製得二道長纖和落麻。頭道和二道長纖分別經過人工揀麻,剔除殘留雜質,並分扯疊成一定寬度的片狀麻頁,依產品要求進行配混、定重。切綿和梳綿和道數有時可增加到3道,視原料和產品要求而定。

(3)成紗:包括延展、制條、並條、粗紗和細紗等工序。把配混定重的長纖維麻頁,經過兩道延展機的針梳、混和加工成一定長度的麻帶,經制條機的針梳、牽伸製成連續狀麻條,再以8~10根麻條併合,經3~4道並條機的針梳作用,使纖維進一步伸直平行、均勻混和、製成一定細度的麻條,然後經1~2道粗紗機紡成粗紗,經細紗機紡成細紗。

毛紡式苧麻紡工藝

工藝流程如圖2所示。其中脫膠、軟麻、堆倉等梳前工序和製成麻條以後的並條、粗紗、細紗等紡紗工序與絹紡式苧麻紡相同。而開鬆、羅拉梳理和精梳,採用類似於黃麻紡和精梳毛紡的部分工藝和裝置。

絹紡式苧麻紡末道圓梳機產生的落麻或毛紡式苧麻紡的精梳落麻纖維長度較短、整齊度差、含麻粒雜質多,是短麻紡的原料。短麻紡採用粗梳系統紡粗支紗,也可和其他短纖維進行混紡。

此外,把苧麻先切斷成一定長度,再脫膠製成中長型精幹麻,可採用中長纖維紡紗工藝和裝置紡中支紗。

亞麻紡

以亞麻為主要原料的麻紡工藝過程,包括原料準備、梳理和成紗。亞麻紗線可用於織製衣著織物、抽繡布、油畫布、防水帆布、貼牆布、消防水龍帶等,也可用作皮革、篷帆的縫線。亞麻長麻紡紗工藝過程如下:

(1)原料準備:從亞麻原莖中提製纖維。在古代,人們已經懂得將亞麻原莖用水浸漬,製取纖維。這種纖維,是由若干單纖維和膠質粘聯而成的束狀長纖維,可以拈接成紗。現代亞麻紡仍然使用類似的自然浸漬法(如雨露法、冷水法、溫水法等)製取半脫膠亞麻纖維。亞麻原莖經浸漬(又稱漚麻)和初步加工製成的長纖維,稱打成麻,同時產生的短纖維,稱一粗和二粗。

(2)梳理:打成麻經櫛梳,加工成梳成麻和短麻。梳成麻用長麻紡紗工藝,短麻和一粗、二粗用短麻紡紗工藝。打成麻也可以直接制條紡紗。

(3)成紗:亞麻成紗加工分長麻紡和短麻紡二種。長麻紡紗的主要工藝流程是:

根據成品的質量要求,確定配麻成分,把梳成麻清潔混和後,用人工將麻束均勻地平鋪搭接喂入成條機,經過針排的作用,使纖維伸直平行製成麻條,也可由櫛梳成條聯合機(見櫛梳)直接製取麻條。然後經4~5道並條機和一道粗紗機制成粗紗。長麻成條機、並條機和粗紗機均採用開式針排機構。

從亞麻粗紗紡制細紗,可根據織物品種和質量要求採用溼紡法或幹紡法。溼紡法:始於19世紀初。在細紗機上,粗紗先通過水槽浸溼再進入牽伸區。浸溼後的粗紗,纖維膠質軟化,有利於牽伸,而且由於水的作用使成紗光潔,毛羽少。溼紡亞麻紗可紡36~48公支。紡成細紗後,再進行煮練或漂白,除去果膠、木質素和其它伴生物,以利於織造和印染,但細紗結構易受損傷,強力下降。從19世紀50年代起,已普遍採用粗紗煮練和漂白後再紡成細紗的工藝。纖維柔軟的用純鹼煮練;纖維粗硬、含木質素較多的,則用燒鹼或混合鹼煮練。漂白劑可使用雙氧水、次氯酸鈉或亞氯酸鈉。紡成的細紗採用管紗乾燥法烘乾。幹紡法:粗紗不經水槽浸溼或煮練,直接經細紗機紡紗,工藝簡單、成本低,但只能生產較粗的紗,純麻幹紡紗通常不超過16公支。有的在牽伸羅拉引出處安裝潤紗裝置,以減少紗的毛羽,稱潤紡或半溼紡。

亞麻短麻紡紗是將櫛梳機產生的短麻和經過除雜處理的一粗、二粗,通過梳麻機梳理製成麻條,再經3~4道短麻並條機和一道粗紗機制成有拈粗紗,經溼紡法或幹紡法紡成細紗。短麻並條機和粗紗機構採用開式針排牽伸機構。亞麻短麻紡紗也可使用精梳工藝,採用交叉式針梳機和直型精梳機,可改善細紗質量,但將產生約20%的精梳落麻。

亞麻與化纖混紡時可以分別制條,採用條子混和的方法在上述紡紗工藝裝置上加工。也可將亞麻纖維切斷成與混用纖維相應的長度,並煮練和漂白,然後採用散纖維混紡的方法在棉紡、中長紡、絹紡或毛紡裝置上紡紗。亞麻紡紗工藝也有發展,如使用打成麻直接製成麻條,經精梳後用長麻紡紗工藝紡成細紗;或把打成麻經多區拉斷直接用制條機制成條,然後用短麻精梳工藝紡成細紗。

葉纖維紡

把葉纖維或硬質植物纖維紡製成繩索的麻紡工藝過程。產品可供航海、水產、工業、林業、國防等部門作栓系、傳動、捆紮、拖曳之用。

葉纖維紡紗制繩有原料選配、分把、梳理、並條、紡紗和合股、制繩等工序。根據原料品質和產品要求,把不同等級的纖維搭配混用並分把,然後喂入雙區針排的延展機,受針排梳理和牽伸作用製成纖維條。一般經4~6 道延展機,使纖維平直,麻條拉細。在第一道梳理時,需滴注一定量的油液(繩纜油),以改善柔軟度並提高潤滑、抗水、抗腐等效能。再將2或3根麻條併合,經2~3 道並條機的針排梳理、牽伸和去除部分雜質。最後經臥式紡紗機由針排牽伸,翼錠加拈成規定細度的紗。梳理、並條、紡紗各道機臺的針排梳針配置是由粗到細,由長到短,由疏到密。

根據產品規格和用途的不同,可把數根或數十根紗經制股機(股線搓繩機)合股加拈成各種規格的股繩。有些特殊要求的繩索還以鋼絲繩夾入股繩中作為股芯,增加強度或重量。3根或3根以上的股繩經臥式制繩機合併加拈,擰合成各種粗細不同的繩、索、纜,也有采用重型編繩機制成多股花式編織索或纜的。(見彩圖)

參考文章

麻紡廢水廢水治理苧麻紡織印染廢水處理典型工藝及工程例項廢水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