煉焦

[拼音]:ganchuanwu

[英文]:dry dock

建在水域岸邊供修船和造船用的長形盒狀水工建築物,習慣上稱為船塢。幹船塢塢底低於水面,三面是塢牆,與岸相連,一面有塢口通向水域,並設有塢門。船塢原先主要用於修船。隨著船舶大型化,超過10萬噸級的船,在船塢內建造較為安全有利,因此,船塢也用於造船,並向大型化發展。

修建船塢的傳統方法是先在岸邊水中修一圍埝,抽乾埝內的水,再挖基坑進行幹施工。如果船塢必須建在港池中,或地基為滲透性特大的沙土或有通河海裂隙的岩基,或圍埝施工和拆除費工等,則不宜用圍埝施工法。

船塢由塢室、塢首、塢門、灌排水系統和附屬設施組成。船要進塢修理時,利用灌水系統先向塢室內灌水至水面與塢外水面齊平,開塢門牽引船舶入塢,再關塢門,用排水系統將塢室內水排出,船即坐落在塢底板上的墩座上。在塢內修好的船和新造的船出塢,也要先向塢室內灌水至水面與塢外水面齊平,再開塢門牽引船舶出塢。

塢首和塢室

塢首是將塢室同水域隔開的擋水建築物,其上設有塢門。塢室是由塢首和塢牆圍成的空間,是修造船的場所。塢首和塢室多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分重力式、錨碇式和減壓排水式等型別。結構和型別的選擇,主要是根據地基條件,考慮如何處理地下水作用在塢底板上的浮托力問題。各種型別各有相應的處理辦法。重力式船塢是利用鋼筋混凝土塢體的自重抵禦水的浮托力,早先的船塢多是這種形式。錨碇式船塢是利用打設在塢底板下良好地基內的錨碇結構抵禦水的浮托力,一般用於摩阻力大的土中。減壓排水式船塢是利用排水管道系統排出塢底板下的地下水,從而消除或減少水浮托力,一般用於透水性較小的粘性土中,對於砂性土,由於透水性大,地下水排不勝排,不宜採用這種形式。由於船塢的尺度愈來愈大,以船塢自重解決水的浮托力問題,所需費用愈來愈大,所以大多數船塢設計優先考慮減壓排水式結構。船塢結構的發展趨勢是由重型向輕型發展,由塢牆和底板連成一體的整體式結構向兩者分開的分離式結構發展。

塢門

船塢在抽水、修船和造船時用來擋水,承受塢外水壓力的設施。塢門型別有:疊樑式、人字式、橫拉式、浮箱式、臥倒式。疊樑門是最原始的形式。這種塢門是疊放一根根方木,方木兩端卡在門槽中,結構簡單,造價低,但操作麻煩。人字門是在垂直門軸上轉動的兩扇門,關閉時兩扇門呈人字狀。人字門水密性較差,用得不多。橫拉門在門的底部和一側的上緣裝有滾輪,啟閉時門沿上、下水平軌道左右移動。橫拉門須建造能容納塢門的門庫,因而佔地較多,且增加造價。浮箱式塢門又稱浮塢門,是可沉浮的箱形結構,使用維修均較方便,不易出故障,應用最廣。臥倒門是在門底設兩個鉸同塢檻連線,開門時門向外倒向水底門坑,不影響船舶進出,但在含沙量較大的水域,門坑易淤,不宜採用。

灌排水系統

向塢室灌水和將塢室內的水排空的設施。塢室灌水,最早多是靠設在塢門上的灌水閥門。船塢尺度增大後,改在塢牆內或底板中設定灌水廊道,廊道上設有閥門。排水系統有主泵、副泵和排水管系。主泵用來排空塢室內的水,常用離心泵、軸流泵等;副泵也稱疏水泵,用來排除雨水、地下滲水、生產廢水,並在塢室排空的最後階段代替主泵工作,一般取主泵容量的2%~5%。

附屬設施

主要有龍骨墩和邊墩,用於支承船體的重量。設在塢底板的中心線上的稱龍骨墩,兩邊的稱邊墩。它們應有適當的高度,彼此間有適當的間距,以便修理船底。墩一般用生鐵製造,上覆方木。修理區域性船底板時,塢墩可區域性拆除,修好後再支上。老式的邊墩製成與船底的線型斜度相一致,現在大船的底面多是平的,故多數邊墩與龍骨墩同高。近年來多采用機械化邊墩,它們的橫向位置和頂面高度可在塢室內有水的情況下遠距離操縱調整。一船出塢後,另一艘待修的船可隨即進塢,邊抽水邊調整機械化邊墩,使之適應船底線型。這樣可少抽一次水,節約能源和時間,提高船塢利用率。

船塢還配備有起重吊車,燒割焊用的動力管線,敲鏟油漆用的工具裝置,牽引船舶進出塢用的、沿塢牆頂設定的小車和驅動絞車,淡水和海水的供應管道等。(見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