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

[拼音]:zhiwu xushuiliang

[英文]:water requirement in plant

植物全生育期內總吸水量與淨餘總幹物重(扣除呼吸作用的消耗等)的比率。由於植物所吸收的水分絕大部分用於蒸騰,所以需水量也可認為是總蒸騰量與總幹物重的比率。如用每形成 1克幹物質需要蒸騰水分的克數表示,則稱蒸騰係數。如稻的蒸騰係數為680,小麥為540,玉米為370(見表)。係數愈大則水分利用效率愈低。蒸騰係數的倒數,即植物每蒸騰失水1000克所形成幹物質的克數稱蒸騰效率,其值越大則水分利用效率越高。一般植物的蒸騰效率為1~8。各種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不同。一般四碳植物的需水量低於三碳植物。這與兩者的地理起源不同,形態、結構、生理、生化特性以及由此所決定的光合效率不同有關(見光合作用)。四碳植物由於有較高的光合固碳效率,一般氣孔頻率低於三碳植物,因而增大了氣孔對水分的阻力,減少了蒸騰失水,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同一種作物的需水量,還常因其他條件變化而異,如在土壤缺乏氮、磷、鉀等無機營養時,水分利用效率降低,需水量增加。參與水分代謝的水分稱生理需水。由於土面或棵間蒸發以及因徑流與滲漏等而需要消耗的一定量水分,則並不被吸入植物體內參與水分代謝,只具有調節生態環境中水平衡的作用,因而可稱為生態需水。灌溉時計算的作物需水量實際上是生理需水與生態需水的總量。作物需水量的測定,對計算農業用水、灌溉定額以及選擇適合乾旱地區栽培的作物型別等都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