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蟲植物

[拼音]:Zhongguo yancao zaipeishi

[英文]:history of tobacco cultivation in China

菸草原產美洲。16世紀傳至歐洲。幾經輾轉,於16世紀中、後期到17世紀前期先後由南北兩線分別引入中國。南線大致由呂宋、琉球經福建、廣東而入內地。中國最早明確提到菸草的文獻明代張介賓著《景嶽全書》說:“此物自古未聞也。近自我明萬曆時,始出於閩、廣之間”。清代厲鶚《樊榭山房集》載:“今之菸草,明季出自呂宋國”。但南線還有經臺灣而入大陸的。北線系由日本經朝鮮傳入東北。中國、朝鮮兩國雖曾以重刑嚴禁傳輸,但未能禁絕。引入後曾根據其外來語音和形態、味感等而有淡巴菇、相思草、金絲煙(醺)、芬草、返魂煙(香)等多種名稱。清代《菸草譜》記載:“幹其葉而吸之有煙。故曰‘煙’。”

菸草引進初期系作藥用。清初《本經逢原》載:菸草“始入閩,人吸以祛瘴,而後北方(人)藉以闢寒”。當時雖已發現吸菸有“火氣薰灼,耗血損年”的害處,但由於它能使人“通體俱快”,別具風味,而迅速傳遍全國。隨著菸草擴種,產生了與糧爭地的矛盾。明、清期間曾屢頒禁令,終因官僚特權、種煙利厚、嗜煙人多而未能奏效。相反,菸草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各種名煙及其集中產區應運而生。到18世紀末,出現了許多優質加工煙品。如湖南“衡煙”、江西“蒲城煙”、北京“油絲煙”、山西“青煙”、雲南“蘭花香菸”、浙江“奇品煙”、陝西、甘肅“水煙”即“西尖”等。

隨著菸草生產的發展,栽培技術也日益提高。清初《食物本草彙纂》已記載摘去菸草頂穗和葉間旁枝以促使葉厚味美的技術。18~19世紀,又進一步對菸草所需的土肥條件有了較深的認識。如《種菸葉法》指出“種煙當以沙山為上,土山次之,平地又次之,田土為下”;《本草匯言》則指出了“肥糞,其葉深青,大如手掌”等。到光緒年間,南方稻作區的春煙經長期選育,發展成為冬煙生產,又為解決糧煙爭地開闢了途徑。

菸葉最初用日光曝晒或晾房內乾燥的方法調製,稱為“晒菸”、“晾煙”,也稱土煙。吸用時先是直接點燃菸葉,用竹筒吸菸;到清代發展為用煙筒裝菸葉吸之。後又傳入了鼻菸;還在吸旱菸的基礎上發展為水煙;道光年間已出現紙菸。1890年美商老晉隆洋行首先向中國銷售“捲菸”(亦稱“香菸”、“紙菸”等)。1902年英美草煙公司正式成立,並先後在上海、漢口、瀋陽等地設廠大量生產捲菸。此後烤煙業隨即興起。菸葉製作方法上的這一改變,對菸草品質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從1900年開始,美國煙商就在臺灣試植和推廣美國烤煙新品種,1910年又在山東試種,1913年進一步移植,後又陸續推廣到河南、安徽、湖北等地。結果在河南許昌栽種成功較為理想的烤煙菸葉。隨著中國民族工業的興起,南洋兄弟菸草公司也於1915年在上海開辦菸廠,並在青州發展菸草種植。此後菸草栽培技術和生產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到20世紀30年代豫中、皖北和魯中已成為中國三大烤煙基地。抗日戰爭期間,又在雲貴高原一帶開拓了新興烤煙產區;但50年代以前,烤煙多靠進口,1949年烤煙種植面積僅90餘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