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蝦

[拼音]:youzong

[英文]:Elaeis guineensis

棕櫚科(Palmae)油棕屬多年生喬木,熱帶地區重要油料作物之一。經濟壽命20~30年,自然壽命可達100多年。果肉和種子含油量甚高,有“世界油王”之稱。

起源和分佈

油棕原產於熱帶非洲,現北緯13°至南緯12°之間的熱帶地區均有分佈。中國在本世紀20年代從東南亞引入海南島等地零星試種。現僅少量分佈於海南島南部、西北部和雲南省西雙版納。世界油棕總面積約有7000萬畝,其中栽培面積2000多萬畝。1982年世界產棕油 635萬噸,而最大生產國馬來西亞約佔其中的50%以上,主要生產國還有印度尼西亞、奈及利亞、扎伊爾等。

形態和特性

莖直立不分枝,高10多米。葉螺旋狀,著生於莖頂,長4~6米,羽狀全裂,每葉具有100~160對裂片,葉柄有刺,不易脫落;修葉後葉基呈鱗片狀久留於莖上。花單性,肉穗花序,雌雄同株異序,著生於葉腋。每個成熟果穗有1000~1500個果實,一般穗重10~15千克,最重可達50千克以上(見彩圖)。新鮮的果肉和種仁含油率達50%左右。主要有厚殼種、薄殼種和無殼種 3個品種。通常用優良厚殼種(母本)與優良無殼種(父本)雜交而獲得產油量高的薄殼種作為種植材料。矮生美洲油棕 (E. oleifera)也可作育種材料。

油棕喜高溫、多雨、強光照和土壤肥沃的環境。以年平均溫度25~27℃、年雨量2000~2500毫米且分佈均勻、日照 5個小時以上的地區最為適宜;在年平均溫度23~24℃、雨量1500~1800毫米、無霜害的地區也可栽培。但乾旱期長且有短期低溫和風害的地區,不利於油棕的生長髮育。

栽培管理

選擇宜林地建園。種子發芽緩慢,須置於40℃的恆溫箱內處理60~70天,然後浸種催芽,用塑料袋育苗14~16個月後移植大田。每畝定植10~12株,採用三角形植距較好。定植初期行間種植覆蓋作物,每年根圈除草3~4次。以施氮肥為主,磷、鉀肥為輔,另施有機肥。成齡樹每年修葉 1次,留葉35片左右。投產後要進行人工授粉,以提高果穗產量。主要害蟲有果穗螟、刺蛾等,可用藥劑或生物防治。主要病害為果腐病的發生與氣候、營養、過度修葉和不授粉有關,可用綜合措施防治。萎蔫病和苗疫病為致命病害。

收穫和加工

油棕定植後 3~4年開始結果。授粉6個月後,果實由紫青色轉變為橙紅色時開始成熟。在氣候適宜的地區,每月都有收穫。中國海南島因受氣候影響,每年收穫期為4~11月。果穗收穫後須儘快加工。先在殺酵灌內用蒸汽(壓力245~294千帕)處理1小時,然後入脫果機脫果,經搗碎罐搗碎果肉,再送入壓榨機或離心機,由此提取的原棕油要在80~90℃下靜置一段時間,使原棕油中所含水分、雜質同油分離,再經過濾和乾燥即得橙色的粗棕油。從榨油殘渣中分離出的果核經乾燥破殼,取得核仁,再經粉碎、壓榨,即得棕仁油。薄殼種果穗出油率一般為21~23%,厚殼種為15~18%。棕油和棕仁油精煉後均可食用,工業上主要用於製造肥皂,還可用作防鏽油、潤滑劑等。棕仁粕和果渣含蛋白質和脂肪,可配制飼料。

參考書目

華南熱帶作物科學研究院、華南熱帶作物學院編:《熱帶作物栽培學》,農業出版社,北京,1979。

參考文章

油棕為什麼被稱為“世界油王〃?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