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業氣象

[拼音]:lüfei zuowu

[英文]:green manure crop

以新鮮植物體就地翻壓、異地施用或經漚、堆後主要作為肥料的栽培植物。綠肥作物多為豆類,在輪作中往往佔有重要地位,多數可兼作飼草。(見彩圖)

歷史

中國利用綠肥歷史悠久,大致可分為4個發展階段。

(1)公元前 200年以前,為鋤草肥田時期,如《詩經·周頌》有“其鎛斯趙,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的記載,已認為黍稷生長茂盛與鋤下的雜草腐爛後肥田有關。

(2)公元2世紀末以前為養草肥田時期,《氾勝之書》有“須草生,至可耕時,有雨即耕,土相親,苗獨生,草穢爛,皆成良田”的記載。指在土地空閒時,可任雜草生長,在適宜的時機犁入土中作肥料。

(3)公元3世紀初為綠肥作物開始栽培的時期。西晉郭義恭《廣志》中記有“苕,草色青黃,紫華,十二月稻下種之,蔓延殷盛,可以美田,葉可食”,說明當時已種植苕子作稻田冬綠肥。

(4)公元 5世紀以後為綠肥作物廣泛栽培時期。栽培較多的有綠豆、小豆、芝麻、苕子等作物。《齊民要術》載有“凡美田之法,綠豆為上,小豆、胡麻次之”的經驗,指出施用綠肥作物的肥田效果是“其美與蠶矢、熟糞同”。到了唐、宋、元代,綠肥的使用技術廣泛傳播,綠肥作物的種類和麵積都有較大的發展,蕪菁、蠶豆、麥類、紫花苜蓿和紫雲英等,都作為綠肥作物栽培。明、清時期金花菜、油菜、香豆子、肥田蘿蔔、飯豆和滿江紅等也相繼成為綠肥作物。20世紀30~40年代又引進毛葉苕子、箭筈豌豆、草木犀和紫穗槐等。中國1978年綠肥作物的總面積達到1190萬公頃,種植區域遍及全國各地。

綠肥作物在其他國家早有栽培,如羅馬帝國時代就已利用羽扇豆作綠肥。日本在12世紀已利用紫雲英。20世紀初,世界上農業發達國家都是把廄肥、綠肥以及豆科作物等作為增加土壤養分的主要來源。以後一些工業發達的國家逐步發展無機肥料,綠肥作物面積與有機肥料用量大幅度下降。80年代以來,由於世界性的能源危機和環境汙染,豆科作物和生物固氮資源的利用又引起重視。綠肥作物現一般採用輪作、休閒或半休閒地種植,除用以改良土壤以外,多數作為飼草,而以根茬肥田,或作為覆蓋作物栽培以保持水土和保護環境。

型別

綠肥作物有以下幾種分類方法:

(1)按栽培季節劃分,可分為:冬季綠肥作物,秋季和初冬播種,翌春和夏初利用;夏季綠肥作物,春播或夏播,秋前利用;春季綠肥作物,早春播種,仲夏前利用;秋季綠肥作物,夏季或早秋播種,冬前利用;多年生綠肥作物,栽種利用的年限在 1年以上。

(2)按生長環境劃分,可分為旱地綠肥作物和水生綠肥作物。

(3)按植物學分類,可分為豆科綠肥作物、禾本科綠肥作物、十字花科綠肥作物等。

(4)按用途劃分,可分為綠肥作物和兼用綠肥作物。

此外,綠肥作物還可根據所施用的物件分為稻田綠肥作物,棉田綠肥作物,麥田綠肥作物,果、茶、桑園和經濟林木綠肥作物等。兼用綠肥作物根據其所兼的用途又分為覆蓋綠肥作物、防風固沙綠肥作物、淨化環境綠肥作物,以及肥、飼兼用和肥、糧兼用綠肥作物等。

資源

中國可作綠肥的植物資源極為豐富,目前栽培的綠肥作物共有 9科42屬60多種。主要綠肥作物種類有合萌、紫穗槐、沙打旺、紫雲英、毛蔓豆、羽扇豆、小冠花、檉麻、大葉豬屎豆、山黧豆、胡枝子、金花菜、紫花苜蓿、草木犀、紅豆草、豌豆、飯豆、四稜豆、葛藤、田菁、三葉草、香豆子、苕子、蠶豆、箭筈豌豆、油菜、黑麥草、腫柄菊、芝麻、滿江紅、水花生、水葫蘆、水浮蓮等。隨著資源調查的深入,世界性引種及選育種工作的開展,今後綠肥作物的種類還將日趨增多。

栽培方式

綠肥作物通常以輪種、複種、間種和套種等方式栽培。中國常見的栽培方式有:

(1)糧肥輪種。一般在地力差或畜牧業發達的地區連續種綠肥作物1~2 年,多者3~5年,耕翻後輪種相應年限的其他作物。

(2)糧肥複種。在 1個年週期內綠肥作物與其他作物換茬複種,如麥、肥複種,肥、稻複種,稻、肥、麥或肥、稻、稻複種,肥、棉複種等。

(3)糧肥間種、套種。在同一塊地裡綠肥作物同其他作物成行式帶狀間隔種植,播種期可同時或錯開,如玉米、棉花前期套種綠肥作物,作追肥翻壓;秋季小麥綠肥間種,夏季玉米綠肥間種,形成二糧二肥方式(見圖);以及稻田套養滿江紅等。

(4)果園、林地間套種。綠肥作物在果樹、茶樹、桑樹及幼林地間套種。

(5)農田隙地、荒地種植綠肥作物,丘陵崗地非耕地營造綠肥林,河、湖、塘等水面放養滿江紅、水浮蓮、水葫蘆等水生綠肥作物。

綠肥作物的栽培利用要有利於種植業與飼養業相結合,用地與養地相結合。栽培品種因地制宜,多采取豆科與非豆科、一年生與多年生多種綠肥並舉,特別要重視禾本科草類作物。在利用上可多種用途相結合實行肥飼兼用、肥糧兼用,種草養畜,畜糞與根茬肥田,同時發揮防風、保持水土和淨化環境等作用。在栽培種植方式上,可採用間、套、複種,把綠肥納入種植業結構之中,並充分利用農田隙地等種植綠肥作物。

作用

綠肥作物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下列幾方面:

(1)豐富土壤中的營養物質。綠肥作物對土壤、氣候條件要求不嚴。比糧、棉、油作物適應性廣,能利用糧食等作物不能利用的光熱條件,生產效率較高,其單位面積產草量中的粗蛋白質含量可比糧食作物高4~6倍。同時含有各種作物所需要的氮、磷、鉀、鋅、錳、硼、銅等多種養分,作肥料施入土壤後分解快,供肥及時,肥勁穩定而持久。豆科綠肥作物的鮮草含氮量為0.3~0.7%,五氧化二磷為0.06~0.28%,氧化鉀為0.23~0.8%;水生綠肥如滿江紅、水葫蘆等含氮量為0.09~0.29%,五氧化二磷為0.02~0.10%,氧化鉀為0.12~0.51%;十字花科綠肥作物含氮量為0.27~0.4%,五氧化二磷為0.06~0.11%,氧化鉀為0.35%左右。豆科綠肥的氮含量常比一般廄肥高0.5~1倍,比其他作物秸稈高2~3倍,一般含磷、鉀量則低於廄肥。豆科綠肥與固氮根瘤菌,滿江紅與固氮藍藻共生的固氮作用,在氮素平衡中具有重要意義。一般每1000千克豆科綠肥鮮草或2500千克鮮滿江紅可以固定空氣中游離氮素3~4千克,其固定的氮主要以蛋白質結構的形態存在於植株內,也能通過根系分泌或根毛、根表皮脫落等形式,擴散到土壤中去。十字花科以及豆科綠肥作物利用土壤難溶性磷酸鹽的能力較強,通過根系將磷富集,再分解成有效態的磷,可供其他作物吸收利用。綠肥在分解過程中產生二氧化碳,引起區域性土壤pH的暫時下降,可提高磷酸鹽和某些微量元素的有效性。綠肥作物分解過程的中間產物以及微生物代謝和自溶的物質,與土壤中的多價金屬離子可形成比較穩定的絡合物,從而加強土壤中難溶物質的溶化作用。

(2)改良土壤物理性狀。綠肥根系對土壤有較強的穿插與擠壓作用,可增加土壤的孔隙度和結構性,使土壤的滲透性提高。綠肥作物翻壓入土壤中後,可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更新土壤腐殖質,減少氮素的淋失。綠肥對土壤有機質的積累效率,受其碳氮比值和翻壓時的水分含量,翻壓的數量、頻率,氣候條件和土壤肥力,以及耕作措施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一般平均每年每畝地翻壓500千克綠肥鮮草,土壤有機質絕對數量可增加0.002~0.04%,增長率0.30~3.43%。但如果翻壓過嫩的豆科綠肥作物,或在土壤中有機質含量高的情況下,激發效應強烈,有機質含量往往增加不明顯,甚至有暫時下降的趨勢。綠肥作物腐解過程中合成的腐殖質等有機膠體,與土壤中粘土礦物複合成膠體,可改善土壤的結構及理化性狀,使水穩性團聚體和孔隙度增加,容重下降,提高土壤保水保肥效能,增加土壤的緩衝性,加速鹽鹼地的脫鹽,降低紅壤中活性鋁和遊離鐵的為害。

(3)增加主要作物產量,促進畜牧業發展。綠肥作物翻壓以後,其增產效果大小受土壤肥力、作物品種和綠肥的施用技術等因素影響,一般每1000千克綠肥或2500千克滿江紅可增加糧食產量 40~100千克。在瘠薄土壤上的增產效果高於肥沃土壤。很多綠肥作物如紫雲英、苕子、箭筈豌豆、滿江紅、沙打旺、草木犀等,是牲畜的優良飼料。一般鮮草中含粗蛋白3.0~4.5%、粗脂肪0.5~1.5%,還有大量的多種維生素。綠肥作物供牲畜食用後,除轉化成畜產品或役能外,尚有70%的養分從糞便排出,仍可肥田。

(4)提供工業、副業原料。多數綠肥作物是優良的蜜源植物。紫穗槐莖可作編織材料。田菁種子胚乳中含半乳甘露聚糖膠,是重要工業材料。在能源缺乏地區,綠肥作物秸稈還可作燃料。

(5)保護土壤,淨化、美化環境。由於綠肥作物對地表有覆蓋保護作用,從而可減少地表水分的蒸發和徑流,減少水土流失或風蝕。在鹽土、丘陵地和風沙區,綠肥的保護作用尤為重要;在果園則可降低溫度的日較差,抑制雜草危害。有些綠肥作物還可淨化水體,美化環境。

參考書目

焦彬主編:《中國綠肥》,農業出版社,北京,1986。

參考文章

什麼是綠肥和綠肥作物?主要的綠肥作物有那些?肥料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