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皁樹根

藥材名稱:野冬菊

名稱出處:《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概況

異名:毛脈一枝蒿、肋痛草(雲南),阿可姬(彝族名),花薩(哈尼族名)。

基源:為菊科紫菀屬植物石生紫菀的花。

原植物:石生紫菀Aster oreophilus Franch.

形態:多年生草本。根狀莖橫走或斜升。莖叢生,直立,高20~60cm,上部或中部以上常有分枝,被開展的長粗毛,基部被枯葉殘片。基生葉蓮座狀,基部漸狹成具翅長柄,葉片狹匙形,長4~8cm,寬0.6~1.5cm,全緣或具有小尖頭的疏齒亦或淺齒;莖下部葉花期有的枯萎,無柄或近無柄,葉片匙形或線狀長圓形,長4~8cm,寬0.5~2cm,全緣或上部有淺齒,頂端鈍或近圓形;中部及上部葉漸小,線狀或披針狀長圓形,基部急狹,半抱莖,全緣,全部葉質稍厚,兩面密或疏被短糙毛,中脈及近基三出脈在背面稍隆起。頭狀花序徑2.5~3.5cm。組成傘房花序或稀單生,花序梗長2~4cm,密被長毛;總苞半球形,長6~8mm,徑10~12mm,總苞約3層,匙狀長圓形或舌形,外層草質,內層上部草質,下部膜質;緣花舌狀,藍紫色,長達12mm,寬約2mm,中央花管狀,長4~5mm。瘦果倒卵形,長可達2mm,稍扁,一面有肋,密被絹毛;冠毛長約4mm,帶紅色或汙白色。花果期8~10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74卷.205頁.圖版52∶1~4)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2300~4000m的高山和亞高山針葉林下或山坡路旁。分佈於四川、雲南等省區。

生藥

採集:秋季採花,除去雜質,晒乾。

藥性

性味:苦,涼。

功效:清熱解表,消炎。

主治:牙痛,喉痛,眼痛,腰痛,口腔炎,感冒發熱。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泡水含漱。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昆明民間草藥》:“治牙痛、喉痛、眼痛、口腔炎:野冬菊花9~15g,水煎服或開水泡含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