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楝子

藥材名稱:地不容

名稱出處:《植物名實圖考》

概況

異名:地不容(《滇南本草圖說》),地烏龜、白地擔、金不換、山烏龜(雲南)。

基源:為防己科千金藤屬植物部分種類的根。

原植物:正品地不容一般指地不容Stephania epigaea H.S.Lo(Stephania delavayi auct.non Diels.),又名金絲荷葉、荷葉暗消(雲南)。廣西地不容Stephania kwangsiensis H.S.Lo和雲南地不容Stephania yunnanensis H.S.Lo的塊根也廣泛作地不容入藥。

歷史:地不容始載於《唐本草》一名“解毒子”,所指產地在山西。《證類本草》引《圖經本草》之記載則作“地不容生戎州(即現貴州安順),味苦,大寒無毒,蔓生,葉青如杏葉而大厚硬,凌冬不凋。”此二書的記載皆與雲南所產的防己科地不容不同,應是別種植物。《植物名實圖考》所載地不容謂“其根、苗大致似交藤,而根扁而瘠,葉厚而圓,開小紫花……其葉易衍,其根易碩,殆無隙地能容也。”所附之圖與描述一致,為現今所用之防己科地不容(Stephania epigaea H.S.Lo)。蘭茂著《滇南本草》所載地不容,無論植物描述,附圖及產地亦都與本種相符。本種過去文獻常誤用一文錢的學名Stephania delavayi Diels作為其拉丁名。兩種的主要區別是:一文錢的根細,不具肥大的塊根,雌花萼片3~4,花瓣2~3,而本種具有大型扁球狀塊根,雌花左右對稱,只有1個萼片和2個花瓣。

形態:多年生草質落葉藤本,長達數米,全體無毛。塊根大,扁球形,直徑達30cm,外皮暗灰褐色,內面黃白色。莖上部纏繞,常紫紅色,密佈淡綠色細點,下部多埋土中,稍木化。葉互生,紙質,干時近膜質;葉柄長4~6cm,盾狀著生於葉片基部1~2cm處;葉片扁圓形或近圓形,長3~5cm,寬5~7cm,頂端鈍圓,微凹,具一小突尖,基部略圓,上面深綠色略有光澤,下面略呈白粉狀,全緣,掌狀脈約11條。復聚傘花序腋生,雌雄異株;雄花序簇生數個至10餘個小聚傘花序,雄花萼片6,花瓣3,紫色;雌花序較緊密,雌花花萼、花瓣各1片,花瓣罕2片。核果倒卵形,長約8mm,寬約5mm,熟時紅色,內果皮背部二側各有小橫肋16~20條。花期5~7月,果期8~9月。(圖見《中藥志》.第2冊.第2版.圖69)

生境與分佈:生於石灰岩區多石的山坡、草叢、石縫、林邊等陰溼處及灌叢中。分佈於四川、雲南。藥材主產於雲南、自產自銷。

廣西地不容與地不容的主要區別為塊根肉質,直徑達30cm。枝、葉不含紅色液汁。復傘形聚傘花序;花序非頭狀,花期可見假傘梗,雄花花瓣內面有2個腺體;內果皮上的雕紋鉤刺狀。花期5~7月,果期8~9月。(圖見《中藥志》.第2冊.第2版.圖70)生於石山壁縫穴中。分佈於廣西、雲南。藥材主產於廣西、雲南。自產自銷。

雲南地不容與以上兩種主要區別為塊根肉質。枝、葉折斷有紫紅色汁液滲出。雄花萼片有紫色斑紋;花瓣橙色,有紫色條紋。內果皮背部的柱狀雕紋頂端擴大呈頭狀。花期6~7月,果期7~9月。(圖見《中藥志》.第2冊.第2版.圖71)生於石山壁縫或叢林中。分佈於雲南,當地有少量栽培。藥材主產於雲南,自產自銷。

其它尚有海南地不容Stephania hainanensis H.S.Lo et Y.Tsoong.,又名山烏龜、金不換(海南)。塊根略呈球形,直徑5~20cm。枝葉有淡黃色或白色液汁。(圖見《中藥志》.第2冊.第2版.圖77)生於大山石縫,峭壁,亂石堆的半陰處或溪邊及叢林中。分佈於海南。小葉地不容Stephania succifera H.S.Lo.et Y.Tsoong,又名山烏龜、金不換(海南)。塊根類球形,直徑10~50cm。枝、葉含紅色液汁。雄花花瓣內面無腺;內果皮上柱狀雕紋的頂端呈彎鉤狀。(圖見《中藥志》.第2冊.第2版.圖78)生於大山次森林斜坡石縫中或峭壁半陰處。分佈於海南。短蕊千金藤Stephania brachyandra Diels,又名白線薯(雲南),塊根肉質。枝、葉無淡黃色或白色液汁。復傘形聚傘花序頭狀,花期不見假傘梗;雄花花瓣內面無腺體。內果皮上的雕紋末端膨大呈頭狀或錨狀。生於山地河谷、溪邊和岩石隙縫等處。分佈於雲南。桐葉千金藤Stephania hernandifolia(Willd.)Walp.,又名毛背千金藤(廣西)。無肉質塊根。葉片較大,長寬通常在5cm以上。下面被叢捲毛。生於疏林中或林緣,山坡灌叢或沙地。分佈於廣西、四川、貴州。

生藥

採集:全年可採,以秋季採為佳,除去地上部分、根鬚及泥沙,晒乾。藥材主產於雲南。

鑑別

性狀:塊根略呈扁球形,直徑4~18cm,切片直徑2~6cm,厚3~5mm,捲曲不平;外皮可見突起的類圓形皮孔,切面皺縮不平,略可見三生維管束環狀排列呈同心圓狀。折斷面黃色或灰黃色。

顯微 地不容塊根(外側1cm處)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列木栓細胞。靠近栓內層處有單個或成群的石細胞散在,石細胞橢圓形、類圓形或尖方形,直徑17~52μm,長35~140μm,壁厚4~14μm。中柱佔根的大部分,有多數韌型三生維管束環狀排列呈數輪。導管直徑21~52μm。薄壁細胞內含多數草酸鈣棒狀結晶或方晶,方晶直徑7~12μm;並含澱粉粒,單粒圓形或橢圓形,直徑5~33μm,臍點裂縫狀或點狀,復粒由2分粒組成。(圖見《中藥志》.第2冊.第2版.圖72)

理化:①地不容的薄層色譜 取樣品粉末1g,用0.6ml5%碳酸氫鈉液溼潤,放置2小時,然後用苯4.5ml分3次浸泡7天,浸出液用10%鹽酸萃取,然後鹼化,鹼化液用氯仿萃取,揮幹氯仿,殘渣用氯仿溶解,點於鹼性氧化鋁板上,以乙醚石油醚(9∶1)為展開劑,以輪環藤寧、千金藤素為對照。展開後,用碘顯色,斑點呈棕色。(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39-1) ②地不容及其同屬植物根的薄層色譜 1)取樣品粉末4g,加0.1%硫酸80ml冷浸過夜,濾過,將濾液裝入苯乙烯磺酸鈉型樹脂柱(1×22cm),樣品流完後,將樹脂倒出,用蒸餾水反覆洗滌,乾燥,加入適量10%氨水鹼化,靜置20分鐘,置沙氏提取器中加氯仿迴流洗脫,氯仿液用水洗至中性,加無水硫酸鈉少量,濾過,濾液蒸乾,加氯仿1ml溶解作為脂溶性生物鹼的點樣液。另將揮盡氯仿的樹脂加乙醇迴流洗脫,乙醇液減壓蒸乾,加甲醇1ml溶解作為水溶性生物鹼的點樣液。取上述2種點樣液點於鹼性矽膠G板上,脂溶性生物鹼用氯仿-甲醇(10:1)為展開劑,以異粒枝鹼、小檗胺、異粉防已鹼、西法安生、左旋四氫巴馬亭、生旋箭毒鹼、高阿莫林鹼、輪環藤鹼、粉防己鹼、異紫堇定鹼為對照。水溶性生物鹼用氯仿甲醇-氨水(15 4 1)為展開劑,以木蘭花鹼、輪環藤酚鹼為對照。展距18cm,置熒光燈(254nm)下檢視,或用改良碘化鉍鉀-碘碘化鉀(1∶1)液顯色,斑點呈橙色。(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39-2) 2)取樣品粉末2g,加乙醇30ml迴流30分鐘,濾過蒸乾濾液,殘留物用2mol/L硫酸15ml溶解,濾過,濾液加氨調pH9~10,用氯仿提取2次,回收氯仿並定容至0.3ml,點於矽膠G板上,以苯-氯仿-甲醇(85∶5∶10)或氯仿-甲醇(9∶1)為展開劑,展開後,用改良碘化鉍甲試劑顯色。(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39-3) 3)取樣品粉末4g,按“②、1)”項下方法制備點樣液,點於矽膠G-0.4%NaOH板上,以苯-乙酸乙酯-二乙胺(7 20.5)或氯仿-甲醇(101)為展開劑,展開後,用改良碘化鉍甲-碘碘化鉀(1∶1)試劑顯色。(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39-4)

加工炮製: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潤透,切厚片,晒乾。

貯藏:置乾燥處,防蛀。

化學性質

地不容全草含生物鹼0.4%~0.7%;塊根含生物鹼2.2%,系地不容鹼(Delaraine)和16-氧地不容鹼[1]。根部水溶性部分經薄層層析,還有與木蘭花鹼(Magnoflorine)和輪環藤酚鹼(Cycleanoline)相對應的斑點。

雲南產的地不容(S.epigeae H.S.Lo)塊莖含l-箭毒鹼(1-Curine)、異紫堇定鹼(Isorcorydine)[2]、千金藤素(苯加成物)0.61%、輪環藤鹼0.04%、千金藤鹼(Stephanine)0.02%、l-荷苞牡丹鹼(1-Dicentrine)0.02%、異斯蒂弗坦寧鹼(Isostephodeline)0.006%、青藤鹼(Sinomenine)0.002%、1-凱斯噻新鹼(l-Cassythicine)0.0013%、去氫荷苞牡丹鹼0.001%、l-四氫巴馬汀0.001%、青鳳藤鹼0.00066%、去氫幹金藤鹼0.00066%[3,4]、橄欖靈鹼(Oliveroline)[5]。

廣西地不容塊根總生物鹼中主要含左旋四氫巴馬亭。還含左旋卡巴靈鹼(l-Capaurine)、d-異紫堇定鹼、左旋若美靈鹼(l-Roemerine)、去氫若美靈鹼(Dehydroromerine)及去氫千金藤鹼(Dehydrostephanine)。根部總生物鹼經薄層層析,還有與千金藤素、小檗胺、異粒枝鹼(Isochondrodendrine)、木蘭花鹼相對應的斑點。

雲南地不容塊根中有與左旋四氫巴馬亭、千金藤素、粉防己鹼、木蘭花鹼相對應的薄層斑點[7]。

附 長柄地不容(Stephania longies H.S.Lo)塊莖含光千金藤鹼2.56%、l-四氫巴馬汀1.92%[6]。

荷苞地不容(Stephania dicentrnifera H.S.Lo et M.yang)含l-荷苞牡丹鹼622%[[6]。

大葉地不容Niuphaniadolichopoda Diols)含l-四氫巴馬汀2.5%[6]。

紅山烏龜(Stephania glandeligera Miers)含光千金藤鹼、1-四氫巴馬汀、l-荷苞牡丹鹼[6]。

參考文獻

[1] 中藥大辭典.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809。


[2] 藥學學報 1979;14(10):612。


[3] 南京醫學院學報 1985;5(3):203。


[4] 南京醫學院學報 1986;6(2):89。


[5] 中草藥 1987;18(10):6。


[6] 雲南中醫學院學報 1988;11(1):26。


[7] 中藥志.第2冊.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