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柑

藥材名稱:桑黃

名稱出處:《藥性論》

概況

異名:桑臣(《藥性論》),胡孫眼(《酉陽雜俎》),桑黃菇(《纂要奇方》)。

基源:為多孔菌科針層孔屬(木層孔菌屬)真菌針層孔菌(火木層孔菌)的子實體。

原植物:針層孔菌(火木層孔菌)Phellinus igniarius(L.ex Fr.)Quel.

歷史:唐代《藥性論》、《酉陽雜俎》都有記載;在《酉陽雜俎》中雲:“代地有樹雞如柸術卷,俗呼胡孫眼。……大小甚異,諸木生之。”據《新華本草綱要》考證即系本品。本菌的藥物名稱為桑黃,但真正桑黃(Pyropolyporus yucatens1s Murr.)只限生於桑樹的樹幹上的一種(見《原色日本菌類圖鑑》),此二種有相同的效能與藥效。

形態:菌蓋木質,扁半球形或馬蹄形,2~12×3~21cm,厚1.5~10cm,淺肝褐色至暗灰色或黑色,老時常龜裂,無皮殼,初期有細微絨毛,後變無毛,有同心環稜;邊緣鈍,深肉桂色至淺咖啡色,下側無子實層;菌肉深咖啡色,硬,木質;菌管與菌肉近同色,多層,但層次不明顯,年老的菌管層充滿白色菌絲,管口鏽褐色至醬色,圓形,每1mm約5個;剛毛分散生長在子實層內,頂端尖銳,基部膨大,暗褐色,10~25×5~7μm。孢子近球形,光滑,無色,5~6×4~5μm;菌絲不分枝,無橫隔,直徑3~5μm。(圖見《中國藥用真菌》.105頁.圖38)

生境與分佈:生於楊、柳、樺、櫸、櫟及杜鵑、四照花等樹幹上。分佈於中國東北、西北、黃河以北,以及四川、雲南等山區。

化學性質

含落葉松蕈酸(Agaricic acid)、脂肪酸(主要為C22,C24的飽和脂肪酸)、C23、C25的飽和烴。氨基酸(主要為甘氨酸、天門冬氨酸)、草酸、三萜酸、芳香酸、麥角甾醇、以及木糖氧化酶、過氧化氫酶、脲酶、酯酶、蔗糖酶、麥芽糖酶、乳糖酶、纖維素酶[1],還含聚酚類(Polyphenol)[2]。

參考文獻

[1] 中藥大辭典.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967。


[2] Phytochemistry 1975;14(1):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