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菱

藥材名稱:胡頹子根

名稱出處:《本草拾遺》

概況

異名:牛奶根(《分類草藥性》),葉刺頭(《泉州本草》)。

基源:為胡頹子科胡頹子屬植物胡頹子的根。

原植物:胡頹子Elaeagnus pungens Thunb.

餘項參見“胡頹子”條。

生藥

採集:9~10月採挖根,晒乾。

鑑別:根圓柱形,彎曲,一般多截成30~35cm的段,粗的直徑3~3.5cm,細根直徑約1cm;外表土黃色,根皮剝落後,露出黃白色的木部。質堅硬,橫斷面纖維性強,中心色較深。

藥性

性味:酸,平。 ①《綱目》:“酸,平。” ②《福建民間草藥》:“酸、澀,平。” ③《全國中草藥彙編》:“苦,平。” ④《新華本草綱要》:“酸,溫。”

功效:祛風利溼,解毒消腫,行瘀止血。

主治:傳染性肝炎,小兒疳積,風溼性關節炎,吐血,咯血,便血,崩漏,白帶,痔瘡,跌打損傷。 ①《綱目》:“吐血不止,煎水飲之;喉痺痛塞,煎酒灌之。” ②《分類草藥性》:“治跌打損傷,和氣行血,補虛清火。” ③《貴州民間方藥集》:“益精神,安五臟,補虛勞,止咳化痰,又可催乳。” ④《浙江民間草藥》:“消食滯,化疳積。” ⑤蘇醫《中草藥手冊》:“止咳定喘,利風祛溼,止瀉,止血。治久咳氣喘,痢疾,腹瀉,咯血;並治風溼關節痛,感冒頭痛,咽喉腫痛,月經過多,黃疸,牙齒痛。” ⑥《全國中草藥彙編》:“祛風利溼,行瘀止血,治傳染性肝炎,小兒疳積,跌打損傷,咯血,吐血,便血,崩漏,白帶,風溼關節痛。” ⑦《新華本草綱要》:“祛風利溼,活血行氣,散瘀解毒,止血。治風溼性關節炎,跌打損傷,吐血咯血,便血,痔瘡,病毒性肝炎,小兒疳積;外洗治瘡毒。”

使用注意:內服:煎湯,9~15g;或浸酒。外用:煎水洗。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①《江西草藥》:“治咽喉腫痛:胡頹子根30g,五瓜根15g。水煎含咽,每日1劑。” ②《泉州本草》:“治喉痛失音:胡頹子根30g,川連6g,水煎服。” ③《福建民間草藥》:“治產後浮腫:胡頹子根、益母草各9~15g,水煎加紅糖服。” ④《江西草藥》:“治跌打損傷:胡頹子根30g,娃兒藤根15g,寥刁竹根9g。酒水各半煎服。”

單方應用:①《閩東本草》:“治風寒喘咳:胡頹子根30g,紅糖15g。水煎服。” ②《福建民間草藥》:“治瀉痢:胡頹子根9~15g,水煎加冰糖少許服。” ③《浙江民間草藥》:“治食積、疳積:胡頹子根15g,水煎服。”

食療:①《福建民間草藥》:“治風溼痛:胡頹子根90g,豬足250g。酒水同煮,連同豬足服。” ②《江西草藥》:“治胃痛:胡頹子根30g,雞蛋2個(去殼)煮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