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盤草根

藥材名稱:黑心虎耳草

名稱出處:《甘肅中草藥手冊》

概況

基源:為虎耳草科虎耳草屬植物黑蕊虎耳草的全草。

原植物:黑蕊虎耳草Saxifraga melanocentra Franch.,又名針色達奧(青海藏語)。

形態:多年生草本,高9~22cm。根狀莖短而斜升,具纖維狀鬚根;莖紫紅色,通常不分枝,具白色腺毛。葉基生;葉柄長1.5~2.5cm,基部鞘狀;葉片卵形或菱狀卵形,長1~2.8cm,寬0.7~1.7cm,頂端鈍,基部鈍圓或寬楔形,邊緣有不規則的鋸齒,兩面無毛;脈不明顯。圓錐花序傘房狀,分枝,每枝有花1~3朵,密被彎曲的短柔毛;下部苞片披針形或狹卵形,長達1.2cm,上部苞片小,狹披針形;萼片5,三角形,長約3mm;花瓣5,白色、粉紅色或紫紅色,卵形或狹卵形,長3.5~5mm,有短爪;雄蕊10,花葯黑色,花絲鑽形;子房黑紫色,上部2裂。蒴果長圓形,長達1.1cm,上部背向分叉;種子橢圓形,棕褐色。花果期7~8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126頁.圖1982)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3000~4600m的高山草地或草甸邊緣。分佈於陝西南部、甘肅、青海、四川西部、西藏。

藥性

性味:寒,甘、苦。

功效:清熱利溼,活血消腫。

主治:溼熱黃疸,赤白帶下,跌打損傷,咳嗽吐血,癰腫瘡毒,眼病。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①《甘肅中草藥手冊》:“治黃疸:黑心虎耳草、茵陳各等份,研末,1次3g,1日2次,口服。” ②《甘肅中草藥手冊》:“治溼熱瘡毒:黑心虎耳草、龍膽草各9g。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