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子心

藥材名稱:小通草

名稱出處:《四川中藥志》

概況

異名:小通草、魚泡通(《中藥大辭典》),空籐杆(四川),通草樹(《中藥志》)。

基源:為旌節花科旌節花屬植物部分種的莖髓。旌節花屬全世界約10種,中國約8種。

原植物:喜馬拉雅旌節花Stachyurus himalaicus Hook.f.et Thoms.,又名通條樹(《中藥志》)。中國旌節花Stachyurus chinensis Franch.,又名通花、通草。

歷史:《圖經本草》引《燕吳行役記》雲:“揚州大儀甘泉東院兩廊前有通草,其形如椿,少葉,子垂稍際,如苦楝”。此極似今之小通草。我國古代和目前市售通草有多種,其植物來源亦異。大通草,又稱空心通草,為五加科通脫木的莖髓;而小通草,又稱實心通草系本品。華東地區所產的梗通草,系豆科合萌的莖部,品質較次;江西尚有以虎耳草科傘形繡球的莖髓作小通草入藥者。近年對本品進行了化學成分分析及藥理試驗。現收載於《中國藥典1990年版》。

形態:喜馬拉雅旌節花為小喬木或灌木,高2~5m。樹皮棕色或深棕色,莖中具白色髓質。新葉在開花後發出,單葉,互生,紙質或草質,卵形或矩圓狀卵形,長4~13cm,寬3~5cm,先端尾狀漸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邊緣有細而密銳鋸齒,齒端有加厚的小尖頭,側脈5~7對。穗狀花序腋生,其下之葉通常脫落,長5~10cm,直立或下垂;花黃色;小苞片三角狀卵形;萼片4,寬卵形;花瓣4,倒卵形;雄蕊8枚,短於花瓣;子房上位,卵形,4室,胚珠多數。漿果圓球形,直徑約8mm,具短柄,幹後顯癩疣突起。花期2~3月,果期5~7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931頁.圖3591)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500~3500m,土壤肥沃的叢林邊緣及陰溼地。分佈於中國西南及江西、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印度、錫金和緬甸也有分佈。

中國旌節花與喜馬拉雅旌節花不同之處為葉倒卵形或橢圓形,長7~12cm,寬4~7cm,先端長凸呈尾狀,基部圓或近心形。生於海拔1300~1500m的山谷、溝邊、林中或林緣。分佈於中國西南及陝西、甘肅、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

其它尚有倒卵葉旌節花Stachyurus obovatus(Rehd.)Li,葉倒卵形或倒披針形,長7~9cm,寬18~30mm,先端呈尾狀。分佈於四川。雲南旌節花Stachyurau yunnanensis Franch.,葉披針形、長方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9~13cm,寬25~40mm,先端長漸尖,略呈尾狀。分佈於四川、貴州、雲南。凹葉旌節花Stachyurau retusus Yang,葉廣卵狀橢圓形或近圓形,長7~8cm,寬4~8cm,先端凹形,平或截形,葉緣反捲,基部略呈心形。分佈於四川。四川旌節花Stachyurau szechuanense Fang,葉倒卵形或長圓狀倒卵形,長4~8cm,寬25~55mm,先端圓或鈍,基部楔形。分佈於四川。柳葉旌節花Stachyurau salicifolius Franch.,葉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8~16cm,寬1~1.5cm,先端長漸尖,基部鈍。分佈於四川、雲南。以上各種旌節花的莖髓在部分地區亦以“小通草”藥用。

生藥

採集:秋季採收,割取地上莖,趁鮮時取出莖髓,理直,晒乾。

鑑別:莖髓細圓柱形,長30~50cm,直徑5~10mm;表面白色或淡黃色,無紋理。體輕,質鬆軟,捏之能變形,稍有彈性,易折斷,斷面平坦、實心,顯銀白色光澤,水浸後有粘滑感。無臭、無味。

貯藏:置乾燥處,防潮。

藥性

性味:甘、淡,寒。

歸經:入肺、胃二經。

功效:清熱利水,通乳。

主治:尿路感染,小便黃赤,尿閉或尿少,熱病口渴,乳汁不通。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g。

使用注意:孕婦及小便多者忌用。

臨床應用

配伍應用:①配木通、車前子、治溲黃赤。 ②配梔子、生地等,治熱病煩躁,小便不利。 ③配半夏、茯苓等,治痰火疼痛。 ④配王不留行、黃蜀葵根,治產後乳汁不通。

方選和驗方: ①《安徽中草藥》:“治痰火頭痛:小通草、清半夏、茯苓、陳皮,枳殼、竹茹、薄荷(後下)各6g,菊花6g,甘草4.5g。煎湯服。” ②《安徽中草藥》:“治小便黃赤:小通草6g,木通4.5g,車前子(布包)9g。煎服。” ③《安徽中草藥》:“治產後乳汁不通:小通草6g,王不留行6g,黃蜀葵根12g,煎水當茶飲;如因血虛乳汁不多,加豬蹄1對,燉爛去藥渣,吃肉喝湯。” ④《安徽中草藥》:“治熱病煩躁,小便不利:小通草6g,梔子、生地、淡竹葉,知母、黃芩各6g,煎服。” ⑤《安徽中草藥》:“治急性尿道炎:小通草6g,地膚子、車前子(布包)各15g,煎服。”

單方應用:《四川中藥志》:“治熱病小便赤黃或尿閉,溼熱癃淋等症:小通草3~6g,水煎服。”